四川芦山:奋力在乡村振兴路上绘就新画卷!
滔滔青衣江,巍巍龙门山。
5月15日,驱车行驶在351国道芦山段,一片片“果药”基地绵延起伏,青瓦白墙的传统民居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在四川芦山的乡村田野上,村兴民富景美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产业兴旺,村兴民富钱袋鼓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双石镇在氤氲中渐渐揭开面纱。双河村乡村振兴专干杨国志早早出门,和村民们在马蓝种植基地里查看生长情况,并进行管护。
“以前土地不平,种植玉米村民收入不高。现在通过粮药套种,实现一地双收,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杨国志指着马蓝基地说,现在长势一片大好,就等着丰收。
与双河村种植马蓝基地的还有思延镇周村村,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药用植物“马蓝”的生长。一村民说,马蓝根茎叶全身是宝,从地里收割到背到马路边就可以卖1.5元一斤。
据了解,芦山为做大做强马蓝,按照“品种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科普常态化”的要求,基地积极引进和筛选优质马蓝品种,建设具有品种资源研究、栽培技术探索、良繁推广示范、科普教育实践综合功能的马蓝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年产量达1000吨。同时马蓝基地间作玉米,积极探索“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玉米年产量可达170吨以上。
距离县城30公里的宝盛乡中坝村的芦山县澜丰冷水鱼多产融合项目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碌的工作,喂鱼、巡检,查看鱼儿长势,并记录变化规律。
“主要养殖虹鳟、金鳟、鲟鱼等名贵冷水鱼品种。这些鱼类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青睐。”基地负责人说,采用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实时监测并精准调控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水质指标,确保冷水鱼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据了解,芦山县澜丰冷水鱼多产融合项目是由芦山县澜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实施,项目估算投资2.2亿元,占地400亩。项目全部建成后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涵盖养殖技术、设备维护、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带动周边居民增收致富。
马蓝、虹鳟鱼、龙门花生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家,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芦山县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和美乡村,有面子更有里子
走进飞仙关镇禾茂村,只见参观禾茂田园“药学、药研、药旅、药养”全链条的康养旅游业游客来来往往,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掩映在青山秀水之间,与中草药基地、炊烟、远山相映成景。
在禾茂田园广场上,八旬老人黄汉贵与游客聊起村里时代变迁的故事。2013年,禾茂村出行仅靠摆渡和铁索桥,交通闭塞,尚未通车;2016年,国道351线改扩建完工,不仅让禾茂村四通八达,还催生了禾茂田园现代农业园项目,让村里拥有了以中药材种植为中心、农旅融合发展的全链条康养旅游产业。
近年来,凤禾村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贯通资源挖掘与资本转化,科学落子“三产联动”,大胆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种养循环、资源盘活、村企联营“三向路径”。大力发展“药学、药研、药旅、药养”全链条的康养旅游业。先后获得“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庄”、“雅安市四好村”、“雅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在芦山,越来越多的村庄、院落正在变美。近年来,芦山县实施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实现行政村垃圾收运处置全覆盖,完成新建、改建农户厕所1万4千余户。
建设和美乡村,芦山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2025年3月以来,随着第十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活动暨金丝楠木根雕艺术春季文旅消费季到来,雅安市政府新闻办把新闻发布会搬进思延镇草坪村青衣芸谷的油菜花地里。经“媒体+互联网”传播,让芦山的油菜花惊艳全网、火爆出圈。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总接待量达12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33万元。
“不要赞助、不收门票,追求的是一份纯粹的热爱,让大家感受乡村美。”芦山县委宣传部李亚琪说,赛事历经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既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路上村兴民富景美。
“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活动走红,是芦山县乡村振兴与民俗风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芦山县散落的村庄被水泥路串成珠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村集体经济向新发展,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走出了产业振兴的“富民新村”模式。在这片土地上,曾以地震的裂痕刻录伤痛,而今却用一株金黄的花朵、一条鱼的欢腾……在茶马古道的年轮里,诠释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内涵。(供稿方:芦山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