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华:烟田里长出的“人大代表”
“黄代表,旋耕机的事千万莫搞忘咯!”
2024年四川省两会现场,黄志华攥着厚厚一沓建议材料,带着村民们的深深嘱托,把关于山地烟区机械化作业和粮烟融合发展的建议从田间地头带到了两会现场。
“一是希望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宜山区作业的农机具,包括山地旋耕机、起垄机等机械,降低种烟劳动强度,达到减工降本、提升安全性的效果;二是希望烟草公司和涉及到农业农村工作相关的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提供技术、销路等方面的支持,选择适宜烟区种植的高附加值作物,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烟农收入……”
黄志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高坪苗族乡人,第十三届省人大代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烟叶技术辅导员。
1999年中专毕业后,黄志华考虑到家里父母没人照顾,放弃了县城优渥的工作条件,找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在高坪苗族乡中心校和英雄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本以为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却在看到父亲因种植技术不到位、烟叶烘烤不当导致烟叶减产而放弃种烟时,改变了想法。
“都是农作物,我倒要看看这烤烟到底有多复杂。”这成了青年黄志华心中的执念,也让他萌生了啃下“科学种烟”这块硬骨头的想法。
2001年,他放弃当老师教书育人的人生规划,25岁的他成了高坪苗族乡最年轻的烟叶技术辅导员,立下了要让村民种烟都能赚到钱的目标。
彼时的英雄村,烤烟产业陷入了“越穷越不敢种”的困境,村民思想保守,地块分散、技术落后、管理不当,烟叶产出效益低,这让刚当上技术员的他吃了不少闭门羹。
“印象最深的就是刚推广地膜烟那会儿,天不见亮就往地头跑,帮烟农挖地、起垄,想说服他们尝试地膜烟,当时地膜还是由烟草公司免费提供的,但一说是新技术,这个怕费工,那个怕烟苗长不起来,就是不试。”
没人愿意他就自己干!2003年,黄志华带头先试先种,按照烟站提供的地膜烟栽种技术标准,在自家烟田里盖上了地膜。烟苗团棵期,隔壁地里的苗蔫头耷脑时,他种的烟株却挺着油亮的叶片,生机勃勃。
第二年,仅1户烟农主动申请尝试地膜烟。
第三年,又增加了3户。
“慢慢来,总会有改变的。”到2025年,英雄村18户烟农地膜烟面积达1187亩,覆膜率达到88%。
迈出了第一步,在筠连烟草分公司的技术支持下,黄志华又陆续将井窖小苗移栽、湿润育苗、绿色生物防治、绿色烘烤等一系列科学实用技术,带到田间地头。
从“不愿种”到“科学种”,烟叶成了英雄村群众致富增收的主渠道。村民对黄志华也越来越认可,称他为“黄指导”。
2006年,英雄村推选村主任,黄志华高票当选,他又成了事事操心的“黄主任”。
当村主任期间,黄志华对村上的大小事、农民的诉求亲力亲为,尽心尽力。
积极与县政府、筠连烟草分公司沟通协调,为英雄村争取公路硬化、烟水烟路工程,修建了当时全县最大且功能最全的20座连体烤房群;联合县烟办、县农业农村局、高坪苗族乡政府、筠连烟草分公司,在英雄村试点田烟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英雄村初见雏形,基本烟田建设初具规模;提议修建英雄村烟叶文化广场获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支持,后作为英雄村小学操场供学生使用。
到2016年,黄志华当选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一年,村民的选票里,藏着对“黄主任”10年履职的满意。
当选人大代表后,黄志华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017年,他辞去村主任一职,把眼光聚焦到更长远的打算。
2022年底,筠连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融入国家重农抓粮大格局,在烟区大力推广烟粮蔬轮作,黄志华作为人大代表,带头把政策落实在英雄村。
“烟叶采烤后,10月种榨菜,来年1月采收,收完榨菜备耕烟田、移栽烟苗,正好错峰。烟+蔬菜,一地两收。”黄志华同英雄村村“两委”一起,为烟农免费提供榨菜种苗和技术支持,主动协调眉山市涪陵榨菜有限公司签订榨菜收购协议,稳定收购渠道,搭建起了烟菜轮作的良性闭环。
“按4毛/斤的底价卖给榨菜公司,差不多一亩可以增收1200元左右”。烟农黄爱去年种了5亩榨菜,多挣了6000元。
冬闲期种榨菜,既盘活了地,提升了土地复种指数,也为村民提供了农闲时节的就业岗位,带动他们家门口就业。
24年烟叶技术辅导员,10年村主任,9年省人大代表,从“黄指导”“黄主任”到“黄代表”,黄志华始终笃信:“不管是种烤烟还是干基层工作,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想,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