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显:升钟湖畔“草根艺术家”的坚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杜光显:升钟湖畔“草根艺术家”的坚守

2025-05-15 18:4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72岁的南部县升钟镇旋塘湾社区居民杜光显,从小深受祖辈影响,对绘画颇感兴趣。多年来,探索创作出的树皮画、蛋壳画等画种,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其艺术作品在全国各地参展50余次,先后荣获南充市一等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展银奖等殊荣。几十载风雨路,杜光显依靠情怀,坚守自己艺术之路。

自学成才钻研绘画艺术

杜光显在孩童时期,对绘画艺术极具热爱。因家庭人口多、经济并不宽裕,初中毕业后,他四处打拼谋生。刚21岁出头,他的叔叔杜永彩从部队回乡探亲,与他一番攀谈,他义无反顾的选择走进军营,在部队一干就是六年。

1976年,郑雅兰老师来到杜光显所在连队体验部队生活,发现他对绘画富有天赋,就收其为徒。“只要肯学习,进部队等于上大学,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杜光显回忆这段从军经历,感慨受益终身。

他在郑雅兰的指导下,在部队学习绘画三个月时间里,掌握了多项绘画技巧,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维形式。“从素描、色彩、构图、透视美术基础开始,一点点临摹老师的作品,没有她的帮助,我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杜光显始终没有忘怀这位老师。

1978年,杜光显退伍回到老家后,一边务农、一边绘画。他在一次开荒改造农田的劳动中,一只手意外受伤,留下终身残疾。肢残志不残,杜光显反而更加对绘画感兴趣。后来,他的各种作品逐渐被社会认可并获得收益,年收入超万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部乡村躬耕沃野、炊烟四起,人们视土地为命根。“村民白天劳动,但晚上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匮乏。”杜光显说,过去,一到夜里,他总是奇思妙想:家里堆成山的树皮能否制作成画?在他的努力下,创新制作成削木镶嵌的树皮画,后来被列入南充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升钟镇被命名为“树皮画之乡”。无独有偶,他描绘的蛋壳画和雕刻的傩戏面具也独具匠心。

“把树皮画带进校园搬上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传承和弘扬。”杜光显表示,树皮画是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的自然美艺术。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只要有时间和精力,都会把这种非遗文化传授给学生和其他人,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

爱国情怀绘制22米《百虎图》

年逾七旬的杜光显,是树皮画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学画,以家乡升钟湖的人文景观为背景,创作的作品多数表现家乡地方特色。近年来,杜光显经过不断探索,总是尝试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杜光显展示《百虎图》画卷。高林阳摄

杜光显展示《百虎图》画卷。高林阳摄

杜光显缓缓地打开这一长卷画,《百虎图》层次分明,明暗处理运用得当,把中国画的技法描绘得栩栩如生,将每只虎的灵动与神韵展现于画端,体现出较深的绘画功底,彰显了国画独特艺术魅力。

经过测量,杜光显的《百虎图》全长22米,宽度为0.9米,总面积19.8平方米。《百虎图》长卷画注重构图的层次感和整体布局的协调,独特的色彩运用,更加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言传身教为晚辈树立榜样

一生爱好绘画和雕刻,杜光显几乎占据了他的生活全部,成为他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稀之年,不堪回首。无论生活怎么变化,并没有影响杜光显的爱好和追求,他的书香气息弥漫着他的一生及身边人。

“家人们都支持我这样的爱好。”杜光显说,多年来,为了把这些作品收藏好,家里专门整理了创作室和书画室,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他最大的鼓励。

好家风连着村风、民风,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接受长辈的言传身教,受家风潜移默化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家宝’。”杜光显说,在大家庭里,他的儿子杜飞舟就是在这样受艺术氛围熏陶下成长成才,现为一名军医。

“儿孙们必须言传身教,通过实际行动去延续好家风。”杜光显深有体会,通过与儿孙们在家庭中的艺术熏陶中,正确引导晚辈成长十分重要,把这种言传身教的家风变成“传家宝”。同时,还可带动周边群众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形成良好的民风。

如今,正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已融入杜光显家庭每个成员的血脉里,成为特有的文化禀赋。他的子女和孙辈们成长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