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通川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交出民生答卷:3万户“忧居”焕新 彰显城市治理新范式——政策创新+全周期监管打造全国城市更新标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达州市通川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交出民生答卷:3万户“忧居”焕新 彰显城市治理新范式——政策创新+全周期监管打造全国城市更新标杆

2025-05-14 15:3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以下内容含推广:

盛夏的川东大地,达州市通川区姚家大院片区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推土机与居民的欢声笑语交织成城市更新的交响曲。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这个曾因危房林立被列为省级挂牌督办的老旧片区,正以"10天完成百户腾退"的"通川速度",蝶变为集商业综合体与生态社区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这标志着通川区实施的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惠及居民近3万户,探索出一条西部城市有机更新的创新路径。


顶层设计:构建"三维一体"攻坚体系

面对辖区650个亟待改造的老旧小区,通川区委区政府创新建立"政策工具包+资金保障网+监督问责链"三维治理体系。通过出台《危旧房改造三年行动纲要》,将改造任务纳入全区23个部门年度考核,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实现项目推进全周期动态管理。2023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2亿元,创新采用"土地出让金反哺+社会资本入股"模式,吸引万科、碧桂园等头部企业参与配套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率达68%。

宜居通川(王梦摄)

模式突破:以"产权共享"激活改造动能

在姚家大院片区,居民张女士手持"产权置换确认书"感慨:"原以为要掏空积蓄,现在老房子置换新居还能保留产权。"针对传统征收模式资金压力大、居民配合度低的痛点,通川区首创"阶梯置换+产权共有"政策:居民原合法面积仅需支付建安成本30%,超面积部分按梯度定价,同时允许以1:0.8比例置换商业综合体产权商铺。该模式使签约周期从常规6个月压缩至10天,群众满意度达97%。

姚家大院片区改造效果图

示范引领:两大工程重塑城市界面


姚家大院片区

:37.33亩城中村"变形记"作为四川省首个"危改+TOD"示范项目,该片区通过立体开发实现空间效能倍增。新建的4栋26层住宅配备智慧安防系统,地下空间开发3层停车场,地面保留1.2万㎡口袋公园。商业综合体引入社区医院、托育中心等民生设施,预计年新增就业岗位800个,物业增值率达150%。


汽车北站片区改造效果图


汽车北站片区

:交通枢纽的"破茧重生"针对达州东大门交通拥堵顽疾,项目组创新采用"轨道交通+慢行系统"立体交通方案。新建的20米宽市政道路下埋设综合管廊,同步建设智慧停车场、风雨连廊等设施。通过"微更新+有机修补"手法,保留原农机站苏式建筑风貌,打造红色文化主题街区,使片区路网通行效率提升40%。


数字赋能:智慧监管护航民生工程

在区住建局指挥中心,大屏幕实时跳动着全区629个改造项目的质量监测数据。"我们运用BIM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对钢筋用量、混凝土标号等23项指标进行穿透式监管。"项目总监王志刚介绍,通过接入"智慧工地"系统,姚家大院片区质量问题整改率实现100%,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3倍。

宜居通川(王梦摄)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改造后的红旗大桥下公共空间,曾经杂乱的停车点变身"城市会客厅":光伏树阵提供免费WiFi,智能垃圾桶实现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健身步道嵌入体测设备。这种"运营前置"理念延伸至所有项目,通过引入社区商业基金、培育社会组织,确保改造后的小区持续焕发生机。监测显示,改造区域房产溢价率达22%,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提升65%。


"通川实践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指出,该区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数字技术赋能和市场化运作,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中的"资金难、腾退难、运维难"三重困境,其"全周期治理"模式值得推广。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