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蓬溪三凤镇综治中心:以“三十六计”织就基层治理“幸福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蓬溪三凤镇综治中心:以“三十六计”织就基层治理“幸福网”

2025-05-12 15:18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川中腹地,涪江之畔,一座由老法庭改造而成的三层小楼正焕发新生——这里是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三凤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自2024年8月启用以来,这个占地475平方米的“治理枢纽”,用“365天不打烊”的坚守和创新,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率99%、矛盾化解率96%的亮眼答卷,成为四川基层治理改革的生动缩影。

全域覆盖:织密乡村治理“一张网”

“过去遇到麻烦,不知道找谁帮忙。现在好了,进一扇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说起综治中心,村民王大姐竖起大拇指。这里整合了公安、司法、妇联等11个部门职能,创新“常驻+轮驻+随驻”模式,让90%的纠纷当场化解。

2025年春节前夕,一起棘手的家庭纠纷在这里高效化解。村民陈某因儿子儿媳发生矛盾将两名未成年孙子孙女遗弃在派出所,综治中心接到情况后,启动“党政专班+部门联席”机制,联合镇长、妇联、法院等部门现场调解。从除夕前夜的紧急介入到节后法院立案,全程无缝衔接,最终促成父母双方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多部门‘联合作战’,就像一场及时雨,浇灭了家庭的战火。”村支书陈建军感慨道。

平台赋能:激活乡村“神经末梢”

步入综治中心,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10余个功能区错落有致。通过“365”工作法构建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跟踪”全链条体系,让矛盾化解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多亏了‘智慧大脑',隐患刚冒头就被掐灭了!”镇平安办负责人展示着数字化平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矛盾预警、网格巡查等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中心提前预判宅基地纠纷多发区,组织驻村律师开展普法宣讲,纠纷发生率下降60%。这种“未诉先办”的模式,正是“枫桥经验”的现代演绎。

创新机制:跑出服务群众“加速度”

“上午反映问题,下午就有人上门调解!”村民张某对“三日办结”承诺赞不绝口。综治中心将群众诉求细化为“红黄蓝”三色预警,一般事项3日内闭环解决,复杂问题组建专班攻坚。2024年累计处理邻里纠纷、劳资争议等事件150余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机制创新上,中心首创“六方联动”调解室,邀请新乡贤、退休干部等担任“特约调解员”。去年调解的87件婚姻家事纠纷中,72%通过情感疏导达成和解。“我们‘攻守兼备’,不仅是裁判者,更是矛盾的'润滑剂'。”调解员赵宏伟深有感触。

群众口碑:托起“稳稳的幸福”

“以前觉得政府门难进,现在干部主动上门解决问题。”村民李某的感叹道出普遍心声。“攻心为上”,综治中心不仅打造实体平台,更延伸服务触角:组建“移动调解队”进田间地头,开通24小时线上咨询通道,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立体化服务网络让治理效能直达“最后一米”。

“‘三十六计’强调灵活应变、因地制宜。我们通过借用这一典故,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治理手段——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形成了一套贴合乡村实际的‘基层治理策略’,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镇党委书记陈进如是介绍道。

这座扎根乡土的“解忧驿站”,正以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基层善治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和谐动能。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