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奇朋友圈》创作谈(二)溯源传统文化,回顾晚清历史
为什么要写关于曾左李的书
小时候最惬意的事,就是看连环画;看连环画最多的,就是三国故事。“刘关张桃源结义”“诸葛亮气死周瑜”“曹操是个奸臣”“草船借箭”“空城计”,诸如此等,当时令我神往好奇,如今依然牢记于心。后来,我晓得这些故事源自三国时期,写下三国故事的作者,竟然是我的老乡陈寿。再后来,我知道我的家乡西充,不但有陈寿的老师谯周,还有诳楚救汉的纪信、国家副主席张澜,更让我对西充这个地方充满自豪。长大后,看的书多了,了解的事情也慢慢增加,才知道“刘关张”三人确实亲如兄弟,但周瑜不是诸葛亮气死的,曹操也不算奸臣,“草船借箭”要识天文,唱“空城计”其实是在打心理战,还有很多颠覆历史事实的故事、还有很多与历史事实有悖的人物,时时在我心中回环盘绕,令我迷惑。原来历史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历史也有很多的扑簌迷离。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特别是离我们最近的古人曾国藩,他的生存智慧、他做人做事做官的态度,令我刮目相看。我开始了解、学习曾国藩。了解学习曾国藩,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左宗棠、李鸿章,以及整个晚清历史。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历史人物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渴望通过历史对照现实、透过历史看清人性、学习历史贡献社会。
经过多年奋斗,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住等基础需要后,我开始坐进书房,专心读书,潜心研究历史。一个人的一生,应该用最少的精力去满足生活所需,用最多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十多年的苦读,十多年的沉思,十多年的孤独,在各位老师、朋友、家人的帮助下,特别是在马青尘老师的指导、帮助、合作,在天地出版社诸位编辑的倾心付出、大力支持下,终于出版了这部《晚清传奇朋友圈》。
研究、出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可以说将这三位晚清重臣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的著作,迄今为止,还绝无仅有。至少,这部《晚清传奇朋友圈》,是目前为止,第一部将曾左李三人放在同一坐标上,进行清晰对比研究的开拓之作;第一部阐释在风云际会的晚清,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对国家前途、个人命运影响的探索之作;第一部全面揭示晚清君臣、官员、将领的个人生活、官场生态、家族命运、后世影响的历史题材作品;第一部比较全面地讲述曾左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背后的诸多故事、起始发展、最终结果的历史人文作品;第一部将晚清曾左李历史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通过细节显示人物性格,以及个人性格是否与国家命运有关系的历史叙事作品;第一部揭示曾左李个人情商和智商、人际关系如何对历史产生影响的传统文化理论作品;第一部从普通民众角度看待晚清战争、论叙晚清军功与官位、解析晚清朝廷政治生态的历史文化普及读物;第一部比较详细叙述晚清人才培养的过程,描写晚清能臣、权臣、名臣、谋臣、贤臣在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的差异的人生成长教科书……罗列这些“第一”,不是标榜笔者对曾左李或者晚清历史研究有多深,而是希望在历史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分化的今天,更多专业人士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化、深研历史,对当下以及未来,更进一步突破时代局限性,带给人们更多启迪、带给社会更多教益。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为之幸,足也。
如何写曾左李这三个人
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更加公平公开的今天,家庭出身是否重要?家庭环境是否会对一个人一生带来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个人奋斗、人生运气、外部环境等等,对个人命运会有怎样的影响?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的家庭,最早都是贫寒之家,随着家族的不断努力,后来慢慢有了一些变化。这三个家族最相同的一点,那就是都重视教育。特别是到了曾左李的祖父辈,对家族后代读书尤其抓得紧。但由于家庭条件的区别,除了李鸿章可以不为读书费用担忧,曾国藩、左宗棠可以说都是家族竭尽全力,期望能培养出一个人才支撑门户。特别是左宗棠,因为家境实在贫困,入赘做了上门女婿,最后因为包括经济在内的原因,不再进京赴试。可见,一个人人生之初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但是,家庭出身并非会一直局限个人发展,更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发展。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比左宗棠大一岁,比李鸿章大十二岁,在三人之中最早做官、后世声名最大。本书以曾国藩为主导,从家事、国事、天下事一一例举,试图从人性角度切入历史现场、从历史深处还原人物本来面目,表现曾左李三人在艰难世道面前的犹豫,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取舍。他们像极了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沉浮飘零的样子。而他们的勇气和坚毅,能给当代读者莫大的信心与鼓励。因为实践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断通过自我磨砺,真诚投入、自我完善,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圣人”。
曾左李在当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曾国藩一手创办了湘军,扑灭了席卷大半个中国、几乎颠覆清廷的太平天国起义,同时还大力“提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人;左宗棠剿灭了陕甘回民起义,收复了新疆;李鸿章则镇压了捻军,积极倡导洋务运动,一手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北洋水师。
由于时代的风云际会,曾左李都成了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被称为中兴名臣。他们能够在满清王朝尊满抑汉政策处于转折时期的历史关头,既维护专制道统,成就一世功业,也尽可能挥洒自己的才干豪情,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殊为不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他们受时代局限,有着许多自身缺陷,三人的恩怨交往还有很多值得总结之处,尤其是在“修齐治平”的儒家信条面前,他们的立身行世、待人接物,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不无启示。
曾左李三人在风雨飘摇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每一个人的角色都演得很不容易,他们恩怨交织的一生更是给今人诸多立身行事的现实启示,包括如何塑造权力人格、领导权威,如何身教示范、知行合一,如何对待下属、凝聚部属等等。本书借鉴太史公对比写作刘邦与项羽的方式,通过当代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揭开三个著名人物生命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三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清王朝的最后侧影。
比如本书写到三人在做人方面,毫无疑问曾国藩是最厉害的,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有人甚至称他为“圣人”、“千古第一完人”,再加上其在政治、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几乎很少有人会说曾国藩的坏话。相比之下,左宗棠一生极为自负,早年担任幕僚时就因为得罪人而差点被处死;李鸿章则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曾经大量杀降,引得世人不满。所以说,在做人方面曾国藩是要略胜其他两人一筹的。
比如在做事方面,虽然三人都非常出众,但是要论最能干的那一定非左宗棠莫属。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在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当幕僚时,大小事务全委托给左宗棠处理,左也从来没有让人失望。当上封疆大吏以后,左宗棠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让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清廷一举收复新疆,成为晚清屈指可数的亮点之一。相比之下,曾国藩一生自认资质平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的是他的坚持和稳重;李鸿章虽然有才,但出道时大多仰仗曾国藩的提携和培养,后来虽然一度嘲讽左宗棠是“破天荒相公”(以一个举人身份竟然做到了军机大臣,实属罕见),但也丝毫没有否认左的办事能力。
而在做官方面,虽然三人最终都坐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但是为清廷做事最多的还是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年龄只差一岁,而李则比他们小十多岁,所以前面两人去世后,清廷的很多重大事务大多仰仗李鸿章,他代表清廷签订了30多个不平定条约,其中就包括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李鸿章也可谓是鞠躬尽瘁,想方设法通过谈判来让国家的损失降到最低,事后慈禧太后称赞其为大清“再造玄黄”之人,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如此评价,李鸿章做官不可谓不厉害。
此外,他们三人之间的恩怨情分,互相评价,也是饶有兴趣的话题。纵观曾、左、李三人,虽然同为一代清廷重臣,曾国藩不管当时声望还是后世影响都远超左宗棠,但他常感叹“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左平定疆土的军事才干也确实在曾之上。左宗棠虽然和曾国藩一直龃龉不断甚至形同水火,但左在曾国藩去世后所送的挽联,不但一句“自愧不如”,说出了自己对曾国藩的倾服,“无负平生”更是表达出对曾国藩的尊重和敬仰。尤其让人更加意外的是,一辈子硬气得从来不肯向任何人低头的左宗棠,此次居然在给曾国藩的挽联之后,意外地自降身份署名“晚生左宗棠”。这一署名方式,颇有春秋战国时期“将相和”的古人之风。
曾左李在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上,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各自利益,这也导致他们后来既有合作更有斗争的人生交际。曾左李的手上都沾满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鲜血,但同时也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实施过不同程度的抵抗。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上,他们努力不同,贡献有别。但总的来说,曾国藩的个人修为最高,在后人眼里的印象比左李要好;李因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过多,一直被人视为“卖国贼”而被人诟病;左性格耿介,和曾李甚至朝堂高官都时有不睦,无论生前功绩还是死后追谥,都与曾李不同,但左收复新疆、争台湾、斗法国,都是立下有目共睹之功劳,所以左在历史上的正面评价比曾李高。
这一切又与他们的出生、性格、成长、思想有着巨大关系。总的来说,曾李是师生,更是利益、思想比较接近甚至相同的战友,他们与性格激进、品性纯直、胆识过人的左有着较大的差距。曾是千古大儒,稳拙厚朴,固守功名但更忠孝义诚,作为学生的李,继承发扬了他的大部分思想精髓,但变通地加入了所谓的“痞子气”,更加圆滑地处理好各方关系;左因为性格以及行事作风的不同,比李更接近曾但在很多事情上又受自身局限,以致在功绩、声名上稍逊于曾,但在历史上的正面评价,又超过了曾李。
晚清这三位著名人物,在很多事情上都有交接,因为出身、性格、处事的不同,导致他们人生目标、思想境界、对待名利等等的差异。不过很多时候,家国社稷要求他们齐心协力、共挽危难,他们又要尽力掩盖纷争、消除异见,这不但要考验他们的智商,更多地要考验他们的情商。笔者试图找出他们处世、做人、为官的不同,采用历史真实故事,结合专家、学者多年历史研究成果,使本书既具故事性,又具知识性,严肃而不空洞。
从历史人物身上梳理出真实的性格特征,以现代人的思想分析人性、总结规律,从平常故事中寻找探究历史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在相同事件中搜寻对比看不见的源头,本书虽然不是专业历史研究,但不违背历史事实,也绝不哗众取宠而杜撰,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力争全方位剖析历史人物优劣、提炼出能够让后世警示的经验教训。
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历史类文学作品,是写出来让人愉悦,还是写出来让别人思考,需要把握分寸。历史类文学作品除了普及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这是传统文化展现的无限魅力。
人类进步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历史上取得成就的前人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不断累积的传统文化成果。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国藩是理论意义上划定的离我们最近的古人,他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学习的东西。
曾国藩虽然“天资稍欠”(左宗棠语),但以诚为补,小心谨慎,毕生致力于“经世致用”,像一头埋头躬耕的“倔牛”。他为人宽厚,凡事具有责任感,“仁”是他的性格特征,“稳”是他的行事风格;左宗棠耿介狷狂,为人坦荡,做事实在,毕生致力于“经世济用”,像一匹负重性倔的“犟骡”。他充满锐气,一贯雷厉风行,“韧”是他最大的优点,“傲”发自他的内心;而李鸿章器宇轩昂,狂放干练,且其人机警独断,毕生致力于“经世实用”,像一匹所向披靡的“快马”。他最重江湖义气,狠辣霸道,“智”是他的人生底色,“滑”成了他的人生标签。
处在日薄西山的王朝末世,曾左李三人个性迥异、行事有别,这使他们后来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不同的人生业绩,给后世留下了不同声名。但他们能在气象格局上俱超迈一时,力挽狂澜,实属不易,可遇难求。而在光彩夺目的事业功名之后,三人都有着一番九曲回肠的修炼过程。
读懂曾国藩容易也不容易,很多人只看到曾国藩的“虚伪”,却不知道他做人、做事和做官的踏实。如果套用曾氏的一些为人处世,确实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又有多少人像左宗棠、李鸿章那样,学习曾氏源自内心的思想,以及领悟他对儒学、对皇室的忠心?传统文化里既有精髓,也有糟粕;历史类文学作品除了普及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打捞出启迪思想的精华,让后来者学会独立思考。
《晚清传奇朋友圈》展开曾左李的对比研究,不是引导读者急功近利、依瓢画葫芦,而是希望众多读者能从历史溯源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对中华文化传承起到更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所以本书写作体裁独特而有趣:本书非小说,但有小说的描摹;本书非传记,但有传记的真实;本书非随笔,但有随笔的洒脱;本书非学术专著,但有学术的严谨;本书非历史教科书,但有历史的趣味性;本书更类似散文,让读者可以从看似随意的书写中,享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习近平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本书力争剖析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三位晚清股肱之臣的杀伐同异,揭示晚清那段屈辱历史背后的历史规律。通过曾左李三人之间的同异对比研究,使今人从人性的特点、性格的形成、情商的高低、是非观念的树立、对待家国的态度等方面,都能从不同程度获取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冯俊龙,四川西充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近年主要从事散文和文艺评论创作,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以及《同舟共进》《文史天地》《党史博采》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曾获四川报纸副刊奖、四川散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