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奇朋友圈》创作谈(一)选择“熬”,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晚清传奇朋友圈》创作谈(一)选择“熬”,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2025-05-12 11:0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件最难忘的事。

让我一生记忆犹新、使我收获最大的一件事,是小时候去地里割麦穗。四川麦子成熟的季节,一般都在农历四、五月。在我小的时候,都是人工收割麦子。最开始是连带麦杆一起收割回家,后来是先将麦穗割回家,等有空的时候,再去地里收割麦草。乡村四月,“蚕老麦黄秧上节”,绝少“闲人”,小孩子在家做饭之后,也要下地帮忙干活。割麦穗的活儿看似轻松,麦芒却无孔不入,再加头顶烈日,在密不透风的麦地里,人简直要窒息。望着滚滚麦浪,年幼无知的我,没有半点欣喜,反到觉得好像是遥遥无期的“刑罚”折磨。母亲对我和兄弟们的各种耍赖,从不揭穿,只是在眼看天气突变之时,轻轻地说:“只有把麦子收回家,才有锅里的馍馍香。”我们在“香馍馍”的诱惑下动起手来,双手没有一刻停歇下来的母亲又说一句:“地里的麦穗割一点就少一点,家里的麦子也就多一点,你们的肚子就少饿一点。”饥饿的记忆是可怕的,尽管我们在割麦穗的时候,还是有这样那样偷奸耍滑的小动作,但是我们参与的积极性或多或少增加了。

后来,我慢慢长大,有幸读到曾国藩。他说“人贵在有恒”,就是说人做事要耐得烦,道理和母亲在我们小时候割麦穗时说的一样。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我心中就想起农村老家那一望无际似乎总也割不完的滚滚麦浪,就去读曾国藩。困难里面其实蕴藏着希望。战胜困难肯定需要付出。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困难总会一点一点减少,成功总会一点一点累加。曾国藩的智商并不出类拔萃,但他的人生最终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他肯定是有智慧的。为了获取更大的成功,我越来越对曾国藩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开始读能看到的关于曾国藩的所有书。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事。

读多了曾国藩,自然免不了关心与曾国藩一生关系紧密的左宗棠、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以及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渐渐的,我从读曾国藩,到读左宗棠、李鸿章。了解他们的事越多,对他们就越好奇。

与很多人一样,我也曾经有过“曾国藩是个比小偷还笨的迂夫子”“左宗棠性格刚烈得像骡子”“李鸿章是个卖国贼”的印象。读关于他们的书多了,了解他们多了,才知道那些印象实在简单粗暴。原来,曾国藩不但不笨,而且还颇有情商:至少深夜小偷突然出现在面前,他还能继续读书,最后小偷没有成名,他却青史留名。这虽然极有可能是个传说,但从传说的故事里,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左宗棠脾气也有温和的时候:比如他在西征收复新疆之前,主动给离他而去的下属刘典去世的父亲写墓志铭,“宫保袖”流传至今,崇安县令按例接待他的妻儿,他专程去付清费用;李鸿章其实也有委屈:代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成为他卖国的“证据”。这些只是表面看到的,常人没有看见的绕室彷徨、油煎火烹还有更多。总之,他们也有不容易,甚至比普通人更不容易。他们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背后,是选择了“熬”这种生活方式。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考中进士进京做官,连盘缠也要去“耍把戏”;进京之后,与人的关系处不好,还因为不会说话,与人打架,甚至差点被皇帝杀头;好不容易等来出头之日,含辛茹苦养育他的母亲又去世了;回乡为母丁忧,皇帝下旨要求他建立团练,他不但无钱无权,还无人无地盘;好不容易拉扯起团练,又处处受朝廷正规军绿营、官场的排挤;率领团练初战,不断战败,三次自杀,(其中)两次跳河;湘勇出湘,被陷江西,借回乡为父丁忧,向皇帝讨要权力,不想被咸丰打压,几无翻身之日;全力以赴镇压太平天国,八百里捷报传京,不料却接到上谕,被追究幼天王下落,又是一番苦苦煎熬;追剿捻军,功亏一篑;天津教案,身败名裂,如此等等,没有哪一件事不让他备受煎熬。

左宗棠比曾国藩聪慧,十五岁中秀才,但随后母丧父逝,连续在家丁忧;后来三次进京赴试,三次失意而归;科考不顺,家境窘迫,满腹才华却一名不文,入赘周家做了上门女婿;四十不惑,左宗棠的前程才刚刚开启;在湖湘幕府做军政秘书,不想竟然卷入官场争斗,差点人头落地;靠军功跻身朝政,入值军机处,又因为礼仪不周,差点大祸临头;中法之战,虽胜犹败,左宗棠苦熬一世,死不瞑目。

李鸿章的出身,比曾国藩、左宗棠好得不止一点点。如果说人生之初,曾国藩走的是县道,左宗棠走的是乡道,李鸿章则生下来就在高速路上,他似乎是最不应该“熬”生活的。但“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李鸿章,在太平军兴之际,偏偏要放弃优渥的京官生活,主动回乡办团练。哪知在家乡只是浪战几回,胜少败多,被太平军追打得几乎丧命,而且不是一回两回!踉踉跄跄投奔老师曾国藩,在曾营蛰伏几年,离开又回来,傲气十足的李鸿章苦熬时日,等待命运垂青。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三个人,不但是在当时,就是放在现在,论才华都是出类拔萃,论胆识也是常人所不及,即使他们甘愿躺平,至少也会过得比一般人好。但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熬”:在人生之初,熬度时日,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在开拓事业之时,熬累自己,不断进取,积聚力量;在功成之时,熬忍得意,积攒勋绩;在遭受诽议之时,熬煎性情,积极应对。他们终究熬出了头,但似乎又一直都在苦熬。

他们选择“熬”,与性格有关。

曾国藩虽然“天资稍欠”(左宗棠语),但以诚为补,小心谨慎,毕生致力于“经世致用”,像一头埋头躬耕的“倔牛”。他为人宽厚,凡事具有责任感,“仁”是他的性格特征,“稳”是他的行事风格;

左宗棠耿介狷狂,为人坦荡,做事实在,毕生致力于“经世济用”,像一匹负重性倔的“犟骡”。他充满锐气,一贯雷厉风行,“韧”是他最大的优点,“傲”发自他的内心;

而李鸿章器宇轩昂,狂放干练,机警独断,毕生致力于“经世实用”,像一匹所向披靡的“快马”。他最重江湖义气,狠辣霸道,“智”是他的人生底色,“滑”成了他的人生标签。

处在日薄西山的王朝末世,曾左李三人个性迥异、行事有别,这使他们后来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不同的人生业绩,给后世留下了不同声名。但他们能在气象格局上俱超迈一时,力挽狂澜,实属不易,可遇难求。而在光彩夺目的事业功名之后,三人都有着一番九曲回肠的修炼过程。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性格,造成他们行事方式各不相同,给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他们在权臣、能臣、忠臣、谋臣、贤臣之间不断转换,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丰富内涵。今天的人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巨大影响,除了学习他们身上积聚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砥砺前行的无畏气魄,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诸多不足。比如浮躁、傲慢、虚伪、沽名钓誉、过于看重利益。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我们在仿徨犹豫的时候,多看看历史,多学习传统文化,从古人、从贤人身上挖掘人生动力,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读书的妙处。

我从小时候的麦地里,看到母亲收获希望,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我从阅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书开始,研究晚清历史,探索个人成长与民族振兴、功名利禄和国家安定、社会进步及时代前行之间的关系,与马青尘老师合作,写出第一本关于这三位晚清重臣的对比研究著作,也算是对我这些年来的一个总结,更是我选择“熬”的生活方式的自我抚慰。

作者简介:冯俊龙,四川西充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近年主要从事散文和文艺评论创作,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以及《同舟共进》《文史天地》《党史博采》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及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军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载。曾获四川报纸副刊奖、四川散文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