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富顺:橘创空间与再生稻博物馆见证“小作物、大产业”发展
近日,“遇见第C城·自贡好CITY”自贡银行杯·自贡第六届原创短视频大赛采风团深入自贡富顺,探访了橘创空间、再生稻博物馆等特色项目,记录下当地“小作物、大产业”的发展成果。
橘创空间(摄影赵丽)
走进狮市镇花园村的橘创空间,这里记录了“富顺柑橘”的发展史。从柑橘乡村人才引育留用到文化铸魂润村,一个小柑橘折射出一个“大产业”。橘创空间建成于2024年6月,包括柑橘文化展陈、柑橘科技人才小院、交易中心、体验中心和研学中心等。文化展陈分为橘云、橘颂、橘智、橘艺、橘坊、橘贤六个部分,展示了柑橘产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平台、柑橘精神、柑橘产区分布图、富顺柑桔概况等内容。
“一个柑橘产业,竟然能‘折腾’出这么多花样。”参观者惊叹不已。背靠橘创空间打造的富顺县柑橘科技人才小院,由四川农业大学与富顺县委人才办、驻地乡镇、富顺县西湖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依托“一村一名博士”计划及地方人才培养校地合作项目,四川农业大学选派果树相关研究方向博士(专家)团队、硕士研究生,联合本土专家入驻小院,现有团队核心成员14名。他们扎根农业农村一线,开展农业技术、生产经营等服务,助力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小院作为富顺柑橘产业的“科技+人才引擎”,秉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集体帮带四大服务理念,以新品种选育推广、科学施肥绿肥、生长周期管理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为核心,集成驻院专家、全脱产研究生、本土专家优势,针对富顺金秋砂糖橘、爱媛、春见、沃柑等柑橘品种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引进—开发—集成—示范—推广,重点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大户和农户产业发展,同时双向培育一批应用型研究生、带动型高素质农民、实用型乡土技能人才,实现小院科研成果就地、就近,就快转化。
在文化铸魂润村方面,花园村积极推进“文化铸魂润村行动”,突出“典型感化”,深入挖掘花园历史,搜集清末“蜀中文学大家”陈崇哲耕读传家、“豆花大师”刘锡禄工匠兴家等花园乡贤故事。以花园乡贤家规家训为引领,创新推出“家风录”管理办法,实行积分管理,从公益美德等12大类进行积分管理,采取村民自评、支部初评、总支评定的方式进行积分奖励,引导村民建设好家风、涵养好新风。在此基础上,花园村每季度组织评选“四最家庭”,推动形成典型人人争当、新风人人崇尚的良好风气。目前,已有400余名村民通过积分到“打平伙爱心超市”累计兑换5000余元日用品,形成村风带民风、民风促治理的新格局。
马安农场体验富顺豆花制作(摄影赵丽)
在狮市镇马安农场,参观者们体验了富顺豆花制作,探访了这里的研学基地。2020年正式营业的马安农场,是富顺县盘活闲置资产、探索“集体经济+社会资本”的农旅融合项目。马安农场以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重点打造集亲子乐园、农耕体验、拓展训练等一体的休闲旅游特色农场。近年来,这里的研学活动十分火爆。
下午,采风团来到代寺镇明星村麒麟稻虾基地,探访正在举行的“十里稻香·虾季欢歌”系列活动。在浑水摸鱼和插秧接力比赛现场,欢声笑语点燃了活动的氛围。
富顺再生稻博物馆(摄影赵丽)
随后,采风团前往再生稻博物馆参观,了解富顺再生稻发展史。富顺再生稻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再生稻为主题的博物馆,全馆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于202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博物馆旨在追溯再生稻发展历程和技术变革,弘扬农耕文化,积极发挥宣传及科普作用。馆内设有千年水稻史、再生稻之乡、赓续奋进路三个单元,全方位展示再生稻发展历程及农耕文化。
最后,采风团来到李子村里的观景平台,打卡“2+2+1”复合种植模式观测点。这里正在探索实施旱地“2+2+1”复合种植模式示范,核心展示区300亩,因地制宜推行大豆高粱带状复合种植,预计将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