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从操作台到领奖台 全国劳动模范董胜书写平凡岗位的非凡人生
近日,在四川川工泵业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台泛着金属光泽的数控车床前,董胜正全神贯注地调整刀具参数。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用22年光阴,将普通的车床操作台淬炼成现代制造的精度战场,用双手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董胜与同事交流经验(摄影冯常英)
精度速度破局创奇迹
2023年春天,一份600万元的特殊工艺用泵国外订单,带着±0.03毫米的严苛精度要求,成为摆在车间的“烫手山芋”。董胜带领团队迅速扎进车间进行技术攻坚,经历两个多月的鏖战,最终攻克难关,精度稳定在±0.01毫米。这场硬仗不仅为公司赢得800万元追加订单,更让“中国精度”在国际高端制造领域刻下印记。
董胜与同事交流经验(摄影冯常英)
2024年12月,德阳一化工公司急需三台化工泵,要求15天内交货,时间紧迫,国内没有企业敢接单。关键时刻,董胜再次挺身而出,带领工友们日夜奋战,把15天的交货期提前至10天,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时光淬炼铸就“铁人”魂
年均2600工时,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22年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8000余万元,他累计提出的12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方案,为公司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支撑着公司的稳定发展。
董胜与同事交流经验(摄影冯常英)
日常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力求将车工生产效率的三要素——转数、进刀量、切屑深度,调整到最佳配合状态,以此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铁人”董胜对初心的坚守。
董胜与同事交流经验(摄影冯常英)
车间主任刘洪高评价道:董师傅爱岗敬业,竭尽全力对待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在面临紧急订单或高强度工作压力时,也能保持冷静,敢于探索和创新,优化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圆满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数智转型工匠展新篇
操作台上几本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这位工匠的进化史,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他无数次的试验和尝试。在新型工业化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进程中,这位“老车工”展现出惊人的进化力。董胜利用业余时间啃下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相关知识,在加工中心操作台前与年轻技工切磋技艺。他创新改良的刀具切削参数,有效提升了复杂部件加工效率,在他的带动下,车间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技术成长热潮。
董胜扎根生产一线(摄影冯常英)
工匠精神不是守旧,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同事杜彬说道:“董师傅生产加工技术精湛,经验丰富,为人友好和气,我们平时遇到加工技术上的问题向他请教时,他都会仔细耐心帮助我们,是我们工作上的好同事,生活上的好大哥。”
对话劳模守望制造未来
面对“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这位有着9年党龄的党员目光坚毅而平和。
董胜扎根生产一线(摄影冯常英)
中国网四川:22年坚守一线,如今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董胜:作为车床一线的工人,能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份荣誉,内心既激动又充满感恩。一线工人的岗位虽然平凡,但只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一样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更要在团队协作中发挥好带头作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网四川:您眼中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董胜: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做好每一件事,站好每一班岗。做零件时,每个尺寸、每道工序都得认真;多琢磨怎么把活儿干得更好、效率提得更高,在不断钻研、求新求变中,把手上的“手艺”练成“绝活”,将普通的零件打磨出不普通的精度。
见到董胜时,他正俯身调整机床参数,金属切削的声响如同一曲工业交响。22年光阴,从手动车床到智能机床,变的是设备迭代,不变的是对精度的苛求,他用双手将操作台淬炼成精度战场,更用坚守与创新诠释着中国制造的传奇。这位在毫厘间较真的车工师傅,用一生时光证明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让平凡的岗位成为传奇的起点。而在中国制造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正是千千万万像董胜这样的匠人,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铸就着大国制造的精度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