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守护红色精神根脉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甘孜州: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守护红色精神根脉

2025-04-29 15:59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有一片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生态秘境——甘孜藏族自治州。这里不仅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更是红军长征“甘孜会师”“飞夺泸定桥”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近年来,甘孜州立足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长江黄河国家公园,以创新思维破解生态保护与红色传承的共生课题,通过“红绿融合”发展模式,让革命圣地的绿水青山焕发时代生机。

修复生态

甘孜草原重现红色风采

4月的清晨还有些寒冷,来自甘孜县来马镇的牧民多吉起了个大早,又一次牵着牦牛走向甘孜草原,与远处雪山、白云映衬,形成一幅流动的画卷。“以前可不是这样,风一吹满天沙尘,现在有草了,牛羊吃得饱,游客也爱来!”多吉感慨道。

原来,甘孜草原不仅是牧民的家园,还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地、红色文化爱好者的朝圣地。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留下了朱德元帅旧居和军民互助的佳话;1950年,十八军进藏经过这里,所用窑洞至今仍矗立在达通玛草原腹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瞻仰、参观。然而,高寒、高海拔的条件令周边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草场退化、沙化问题一度威胁着红色记忆的留存。

2022年8月,为传承草原地区红色基因、助推草原资源保护修复,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公布了全国首批12处“红色草原”,甘孜草原榜上有名。

随后,甘孜州林草局以维护“红色草原”为切入点,大规模启动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技术,减少对原生草皮的破坏;推广“石渠垂穗披碱草”等本地耐寒草种,提升植被覆盖率;建立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控示范区,引导牧民自发管护。截至目前,甘孜州累计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749.5万亩(其中甘孜县完成82.99万亩),核心区植被覆盖度由45%提升至85%以上,昔日斑驳的草原重新披上绿绒毯,红色故事也随着牧草的生长愈发鲜活。

现在,多吉所在的村庄推行“轮休放牧”制度,还按时发放草补。“收入稳定了,草场也恢复了,我们顺势开起了民宿,给游客讲红军的故事。”多吉的民宿“红色牧家”里,墙上挂着红军长征的老照片,火塘边摆着《飞夺泸定桥》连环画。每逢旅游旺季,他都会带着游客徒步至草原深处的红军标语墙,讲述祖辈与红军“一碗青稞面分着吃”的深情往事。

厚植绿意

泸定桥畔喜迎八方游客

大渡河畔,泸定桥的铁索在风中微微摇晃。桥头矗立的“飞夺泸定桥”雕塑群前,游客张女士正用手机拍摄沉浸式虚拟现实影片。“站在这里,能感受到震撼!”她感叹道。

据了解,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的核心展示区,泸定桥景区坚持以“红、绿、古”三色融合发展为特色。其中红色是灵魂——勇士路雕塑群还原了22位红军勇士昼夜奔袭240里的壮举;绿色是基底——山体修复工程让曾经裸露的边坡重披绿装;古色是脉络——茶马古道上的岚安乡“红色古寨”与藏式白塔相映成趣。

建设过程中,甘孜州林草局协同文旅、交通等多部门,推动生态保护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在“飞夺泸定桥核心展示园”,林草部门主导的边坡治理项目采用格宾网固土、撒播草种等技术,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景区增添绿意;在岚安乡,退耕还林工程与红色遗址保护同步推进,昔日的荒山种满云杉,成为红军长征步道上的天然氧吧。

厚植绿意让红色资源容光焕发。景区适时推出的“重走长征路”生态研学路线,将红军翻越的雪山草地与生物多样性科普相结合。游客在海拔3800米的磨西台地游览,不仅能触摸冰川漂砾上的红军石刻,还能观察高山杜鹃群落中的绿尾虹雉;夜幕降临后入驻客栈,不仅能体验当地群众用酥油灯复刻的红军宿营场景,还能品味到用牦牛肉干和青稞饼还原的长征食谱。

“上午走长征步道,下午看雪山花海,晚上住藏式民宿,这样的旅行既有意义又治愈!”成都游客王先生如是讲述泸定桥畔的旅游体验。数据显示,2024年泸定桥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周边民宿收入翻番。

全域推进

红绿融合绘制发展新篇

“生态是甘孜的底色,红色是甘孜的基因。我们要让两者从‘相加’走向‘相融’,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站在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前,甘孜州林草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登明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目前,甘孜州已经构建起全域红绿融合发展新格局,一边在甘孜县、泸定县等红色遗迹、遗址集中区,开展退化植被治理与红色遗迹、遗址同步保护,打造“红色研学+生态体验”路线;一边在康定市、丹巴县等红色遗迹、遗址分散区试点林草碳汇项目,引导社会资本为村民提供新型就业岗位,减少传统农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未来,甘孜州还将把“红绿融合”模式推向纵深: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专业人才:依托四川民族学院建立红色生态学院,开设草原生态修复、红色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培养既懂林草技术又通晓红色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在丹巴藏寨古碉群保护区,推出“碳币积分”小程序,游客步行游览红军长征路线可积累碳积分,用于兑换藏香猪腊肉、金丝雪菊茶等绿色农产品。

打造跨界融合IP:将理塘县赛马节与红色文化结合,开发“云端骑兵”主题文旅项目,游客可骑马重走十八军进藏路线,途中参与高山柳种植公益活动。

数字赋能生态监管:运用卫星遥感建立红色遗址生态监测系统,对泸定桥周边3万亩林区实施智慧管护。当监测到某处草场载畜量超标,系统自动推送当年红军在此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故事,引导牧民自觉遵守轮牧制度。

“甘孜州自然景观齐全多样,红色文化异彩纷呈。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长征路上最美景观大道’。”郑登明指向正在建设的雅康高速生态景观带,那里新栽的川西云杉与红军雕塑群交相辉映,“当车流穿越红色历史与绿色林海,人们会真正理解什么是永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