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焊枪为笔 匠心为墨 “全国劳动模范”郑伟的29年焊接人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自贡:焊枪为笔 匠心为墨 “全国劳动模范”郑伟的29年焊接人生

2025-04-29 16:0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东方锅炉的焊接车间里,弧光闪烁29载,一把焊枪在他手中化作锻造国之重器的“神笔”。从19岁扎根一线的技校生到车间核电项目“持证最多的焊工”,从普通技工到特级技师,郑伟用日复一日的钻研与坚守,在金属板材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2025年,郑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位“焊接尖兵”的大国工匠故事,正以金属火花为墨、弧光为笔,在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长卷中,舒展着坚守与创新交织的崭新篇章。

东锅两位全国劳模交流焊接技术(摄影冯常英)

在弧光中锚定人生方向

1996年,19岁的郑伟技校毕业,带着父母“学一门手艺”的期许踏入东方锅炉。谈及为何选择焊接作为终身职业,他坦言:“第一次拿起焊枪,看着金属在高温下熔合,焊缝呈现出不同的纹路,就觉得这门手艺充满挑战与魅力。”

最初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7年后首次参加全厂焊工比赛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在焊接技术指导老师孔建伟的指导下,我从车间‘新秀’成长为市赛第三名,这让自己第一次意识到,焊接不仅是技术,更是能让人获得尊重的事业。”

郑伟(右二)与同事交流技术(摄影冯常英)

这份朴素的热爱,成为他29年职业生涯的初心。“视焊接技术为第一生命”,郑伟从亲手参与的核电部件、高端装备从图纸变为现实,深刻感受到每一道焊缝都是责任,必须做到极致。

用焊枪“缝合”大国重器

在郑伟的职业生涯中,“华龙一号”安注箱和南阳蛇形管高加的焊接攻关堪称里程碑。

郑伟(左)与同事交流技术(摄影冯常英)

“华龙一号”核心部件安注箱因工期紧、材质特殊(不锈钢弧形立焊缝),面临气孔、夹渣等致命缺陷风险。他与团队6人“两班倒”,采用“焊接一层打磨一层、PT检测一层”的办法,在密闭空间中连续奋战,最终以零缺陷交付,为核电建设按下“快进键”。

更具挑战性的是蛇形管高加项目:30—40mm的极小管间距,视线被管束遮挡,全凭手感和经验,焊枪也难以握持,甚至需要“盲焊”“倒头焊”。从未接触过左右手焊接的郑伟,带着团队边干边摸索,最终熟练掌握左右手焊接技术,按时出色地完成任务。

从“技术尖兵”到“育人导师”

作为公司焊接操作技术创新带头人,郑伟始终相信“在继承中创新”。他率先攻克核电薄板双人对焊、镍铬合金新材料焊接等技术瓶颈,研发的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技术助力企业在全国大赛夺奖,累计为公司提效降本超百万元。“传统工艺是根基,但面对高端装备的精度要求,必须用新技术破局。”他撰写的多篇论文和发明专利,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郑伟(左)与同事交流技术(摄影冯常英)

在郑伟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化身“育人匠师”。徒弟杨洪在他“基础打底、细节为王”的教导下,从基础薄弱到短短数年成长为特级技师,斩获国家级赛事荣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常对徒弟说:“把焊点当作品,把产品当艺术品,才能对得起‘大国工匠’的称号。”20年来,他累计培养40余名高技能人才,构建起企业的“焊接人才梯队”。

焊接工的“大国情怀”

面对自动化、智能化焊接的浪潮,郑伟清醒而坚定:“随着焊接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生产一线的特级技师与劳动模范,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自觉,刻苦学习先进技术和设备,始终保持思想与技术的先进性。”他认为,焊工的责任就是成为高端装备的“钢铁裁缝”,用焊缝的强度支撑起大国重器的精度。

在东方锅炉副总经理刘自军眼中,郑伟是个扎根一线的“焊接尖兵”,技术硬、敢创新、有担当。他参与的‘华龙一号’‘冷氢化反应器’等国家级项目,从未出过半点差错。他带领的优秀焊工也斩获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为公司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以行动证明,精益求精的匠心永远是制造业的‘魂’。

同样身为全国劳动模范,同时也是郑伟的焊接技术指导老师的孔建伟说道:“郑伟在工作中,始终以勤奋之姿深耕岗位,刻苦钻研焊接操作技术。在大国重器与关键部件的制造攻关中,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用精湛技艺交出亮眼答卷。未来,希望他继续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中勇立潮头、再建新功!”

29载弧光淬炼,郑伟以焊枪为笔、匠心为墨,在金属世界里书写着属于中国产业工人的荣光。他是大国重器的“缝合者”,更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用坚守诠释热爱,以创新铸就不凡,以全国劳动模范之名,点亮产业工人的时代标杆。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