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创新医共体建设新范式 绘就“健康绵阳”新图景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聚焦资源整合、科技赋能、特色发展,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7个,构建起“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有效破解基层医疗“资源散、能力弱、协同差”等难题,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医改提供了“绵阳方案”。
检验中心+智慧互联,打造资源集约新模式
作为医疗资源富集的老工业县,江油市以“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为突破口,创新建立“2+6+X”模式,实现检验资源全域共享: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核心实验室,分别承担510项和408项检测;6家市属医院升级为二级中心实验室;24个基层网点实验室覆盖所有乡镇。同时,通过统一设备标准、物流配送和质控体系,搭建“信息化平台一张网”,实现与省基层卫生信息平台对接,32家实验室数据互联互通,基层标本外送检测量下降60%,群众检测时长缩短2小时,年处理基层标本超16万份。
江油市总医院成立
此外,江油市人民医院牵头成立总医院,整合31家医疗机构资源,构建“三院区四中心加二十七分院”整合型体系,推动医共体内医保支付改革和分级诊疗,县域就诊率连续多年保持90%以上,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次中心建设,织密健康服务网
针对县域面积大、人口多、就医需求大的问题,三台县规划建设“三层级五大中心”,通过“1+11+N”模式和“医共体转诊APP”,试点AI辅助诊疗系统,形成“天上飞+地上跑”特色服务体系。全国县域首例“无人机医联体专线”在三台县中医院与北坝镇百顷卫生院之间开通,30分钟内完成中药配送,较传统方式提速90%。截至2025年3月,已完成飞行19次,运送中药368包,服务群众46人次。
三台县医共体影像诊断中心专家对基层推送的医学影像进行诊断
在地面,8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按二级医院标准升级,新增4个临床科室、7项医疗技术服务,微创手术和三级手术占比分别提升8%和5%。塔山镇中心卫生院建成胸痛救治单元,能识别和诊治100种常见病,区域就诊率提升至70%以上,真正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1+3+N”架构+巡回医疗,优化基层资源布局
梓潼县以县总医院为核心,构建“县—镇—村”三级协同体系,整合检验、影像等10大功能中心,实现医疗资源全域共享。针对偏远地区,组建“巡回医疗队”下沉村社,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开展远程诊断3.5万例,基层首诊率同比提升10%。投入2440万元更新医疗设备,并配置健康智能终端,实现村卫生室全流程无纸化服务,群众步行15分钟即可获得基础医疗服务。
资源整合+专科联盟,破解山区医疗难题
针对地广人稀、资源分散的现状,平武县成立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平武县医院集团”,整合20个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成立财务核算中心、专科联盟和远程诊疗平台,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统一管理、检查结果互认。同时,在平通羌族乡、水晶镇、江油关镇建设3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通过全面托管、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业务指导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卫生院,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远程诊疗服务累计超6000人次,检验报告互认率达95%以上。
平武县建成县域医共体平台
同时,平武县还与绵阳市中心医院共建急危重症创伤联盟、中医联盟,引入省市专家开展手术31例、新技术16项,基层就诊率达75.51%,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从涪江两岸到龙门山脉,绵阳市的医共体建设实践,是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下一步,绵阳市将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标准化建设,持续完善人财物统一调配机制,拓展“互联网+医疗”场景,完善医保支持政策,让优质医疗资源像阳光雨露般润泽千家万户,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探索更多绵阳“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