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传百年,共赴美好——探访文物里的“咖啡支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邮传百年,共赴美好——探访文物里的“咖啡支行”

2025-04-28 14:56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成都市中心,一座西式建筑静静矗立,青砖红瓦与拱形门窗诉说着百年邮电史的沧桑。这里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直属支行所在地,也是省内唯一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运营的金融机构。近年来,这座百年大楼以“邮传百年共赴美好”为主题,通过“金融+文化+生活”的跨界融合,打造“咖啡支行”,成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金融地标。


历史建筑里“泡”出金融新场景

大楼坐落在成都市锦江区暑袜街,因曾处于华阳与成都两县的分界线,一度被老成都人视作市中心。大楼自光绪二十七年起就承担起邮局的使命,一砖一瓦间,都是为民服务的情怀。这里诞生了成都市最早、也是第一个国家邮局——大清邮政成都分局,作为成都最早的服务型近代企业,大清邮政成都分局最早将规范的文书、表格、单据、挂号费等西方公司管理理念传入成都。也是在这儿,成都人逐渐接触到复写纸、彩色笔、刨笔刀、胶水等近代办公用品。现存大楼为1937年建成,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楼占地约4000平方米,因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建筑,逐渐成为成都人民心中的一种通信、文化和城市的象征。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7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直属支行,推门而入,咖啡香气扑面而来。左侧的咖啡吧台前,市民李女士正一边等待业务办理,一边品尝新推出的“特调咖啡”。她笑称:“以前觉得银行冷冰冰的,现在却能边喝咖啡边办业务,连等待都成了享受。”这种体验源于支行2021年的创新尝试——将百年建筑的空间价值深度开发,引入知名咖啡品牌,打造“金融+咖啡”复合业态。近年来,为提升客户体验,焕发历史建筑新生活力,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直属支行对内部进行功能性改造,一楼大厅宽敞明亮,功能分区错落有致,客户等待区变身“文化客厅”,大楼的百年历史和邮储银行企业文化交替呈现;顺着指示牌,来到二楼,则可以参观“邮电历史走廊”,在财富中心了解理财知识、参加定期举办的沙龙活动。“许多老成都人对老邮局都很熟悉,我们不只是提供金融服务,更希望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守护者。”支行负责人介绍,四年来,支行设计推出老邮局手绘图咖啡杯套、特色笔记本、文创印章等8类文创产品。


一杯咖啡的温度:从场景到生态的服务升级

如果说空间改造是“面子”,服务创新则是“里子”。在二楼的“财富中心沙龙区”,一场“智慧养老投资讲座”正在进行。李阿姨刚听完理财师讲解,便通过手机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完成理财产品申购。李阿姨谈到,“自从退休后,只要支行有沙龙活动,有时间都会来参加,以前总觉得理财产品复杂,现在喝着咖啡仔细听专家分析,心里踏实多了。”为持续提升服务能力,直属支行还精心打造高净值客户专属权益体系,创新推出“邮储相伴礼遇万千”贵宾权益,包含健康、出行、家政、宠物、休闲等5个方面26项权益,竭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性服务。这种“非金融场景获客”模式成效显著。据统计,2021年至今,支行举办大型财富沙龙40余场,带动财司客户新增308户,管理资产规模新增8.5亿元,突破19亿元。

跨越时空的责任:让金融服务更具温情

“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到老邮局这里来买邮票,而后又在这里办过工资卡,如今退休了,现在每个月还来取养老金。”李阿姨感叹道。从贴着“邮差绿”的老式柜台,到飘着拿铁香的智慧银行,变的是服务形态,不变的是那份刻在砖缝里的温情。2024年寒冬,支行客户服务经理李东阳抱着米、油走进社区。独居老人符奶奶握着她的手哽咽道:“现在你们常来陪我说话,比送什么都暖心。”符奶奶的家人曾在西藏工作三十余年,晚年遭遇丧偶丧子之痛。支行通过社区对接,将其纳入“银发关怀名单”,上门办理业务、陪伴聊天。在“邮爱驿站”,微波炉、医药箱、雨伞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环卫工人王师傅每天中午都会来热饭、喝水:“这儿比休息站还舒服,工作人员还教我用手机查养老金。”更令人触动的是,2023年一位企业会计因紧急开户需求,在营业结束后柜员仍主动提供延时服务。次日,客户送来锦旗:“本以为要白跑一趟,没想到你们加班到晚上,这才是百姓银行!”这样的温暖故事,是支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缩影。

当咖啡香浸润百年砖墙,当金融业务融入市井生活,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直属支行用实践证明:传统与现代从不是对立选项。在这里,每一笔业务办理都是文化体验,每一次服务接触皆有情感温度,这或许正是金融为民的生动注解。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