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疾控提醒:5月,这些健康风险您要注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泸州疾控提醒:5月,这些健康风险您要注意

2025-04-28 14:59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5月,泸州市正式进入汛期(5~9月),气候呈现强降水集中、气温偏高、湿度较大的特点,易引发洪涝灾害及次生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毒蕈和曼陀罗、马桑果、化儿草等有毒野生植物生长和蚊媒滋生,毒蕈和其它有毒植物中毒进入多发、频发季节,加之“五一”假期增加人口流动和聚集,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输入进而引起本地传播风险增加。

壹毒蕈等真菌和有毒野生植物食源性疾病5月气温上升,雨季来临,气候潮湿,特别适宜野生蘑菇(其中多数有毒)曼陀罗、马桑果和化儿草等有毒野生植物生长旺盛,而居民往往缺乏辨识其是否有毒的能力,从而自己采摘或路边购买食用引起中毒,常常表现为家庭聚集性。

健康提示:

预防为先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辨识不清是否有毒的野生蘑菇和野菜、野果。

出现中毒紧急处理如发现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并及时就医。就医时尽量带上剩余的野生蘑菇或野菜、野果样品,以便医生快速诊断。

贰登革热登革热是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随着气温渐暖和雨季的来临,媒介伊蚊大量孳生,一旦出现登革热病例,易发生传播。目前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巴拉圭等国家都已经进入了登革热的流行季节。大家出境游时,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

健康提示:

在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防止蚊子叮咬。酒店、民宿房间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可安全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尤其要注意婴儿床和婴儿车,也要装置蚊帐。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如果出现发烧、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被叮咬的情况。登革热疫情发生国家(地区)旅居史人员回泸后,需开展两周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旅行史;为了保护家人,请配合当地卫生部门,进行住院隔离治疗。

叁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传播。5岁及以下儿童较易感染,儿童可感染不同型别的病毒而多次发病。每年5~7月、9~12月为我区手足口病流行高峰,也是聚集性手足口病事件的高发季节。

健康提示:

做好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勿共用个人物品儿童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勤洗手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呕吐物后均要洗手。勤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少聚集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亲吻、拥抱等密切接触。勤观察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孩子体温变化。及时就诊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时,家长要及时带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儿童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方可返校。接种疫苗6月龄到5岁的孩子,应及时接种EV71灭活疫苗。

肆猩红热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潜伏期1~12天,5~10岁儿童是高发人群,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暴发疫情。主要症状为发热、咽峡炎和皮疹,伴随“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等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健康提示: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触摸公共设施后、餐前便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冲洗;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疾病高发期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做好托幼机构/学校疫情防控严格晨午检制度,每日室内至少通风3次,每次15分钟;定期消毒玩具、桌椅、餐具(可煮沸或擦拭消毒);高发期暂停集体活动和插班,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严格隔离管理病例确诊儿童需居家或住院隔离,直至症状消失且治疗满7天(或医生确认无传染性);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12天,关注是否出现症状。

及时就医儿童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触史。

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5月为发病高峰期。

健康提示:

做好疫苗接种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MMR)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儿童需在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未接种的成人可补种。

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使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咳嗽时用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患者衣物需用60℃以上高温清洗。

加强环境通风与行为管理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桌面);流行季节减少前往商场、影剧院等密闭场所,必须前往时需佩戴口罩;患者需隔离至腮腺肿胀消退后5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1天。

严格学校/托幼机构防控加强晨检,发现发热、腮腺肿大者立即隔离;暂停聚集性活动,保持教室通风和定期消毒;普及流行性腮腺炎传播途径和防控知识,提升公众防范意识。

陆野外蛇虫咬伤5月为蛇类觅食、繁殖的高峰期,尤其是雨后、清晨(9~15时)及傍晚(18~22时)活动频繁,蛇类主要栖息在草丛、灌木丛、溪边、石堆等阴凉潮湿区域为高危区域。蜱虫多栖息于草地、森林边缘等温暖湿润处,5月气温回升后叮咬风险显著增加。

健康提示:

防毒蛇咬伤不穿拖鞋、凉鞋或赤脚行走;在野外林中行走时用登山杖或木棍在行走的前方拍打草丛,达到惊蛇目的;外出时尽量避开毒蛇活动的时间段(如早晨、傍晚、晚上等较为凉爽的时候)。

被蛇咬伤要及时处理立即静坐/卧,避免加速毒液扩散;在咬伤部位近心端(如小腿上方)用布条或绷带松紧适度绑扎,每15分钟松开1~2分钟,防止肢体缺血;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避免用嘴吸毒或切开创口;携带蛇的特征描述或照片(如颜色、花纹),及时就医。

外出游玩防蜱虫叮咬最好穿上长袖长裤和球鞋,在身上涂抹防虫叮咬的药水,避免在树林和草丛中久留;建议穿着浅色的衣物,以便蜱虫落到衣物上容易发现。

外出回来注意自查要特别注意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等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被蜱虫叮咬的痕迹。有蜱虫叮咬要用镊子垂直拔出蜱虫,避免挤压虫体,叮咬处用碘伏消毒;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

五一假期外出游玩,泸州市疾控中心特别提醒您:注意个人防护,谨防食用野生植物中毒;防范蛇类、蜱虫和蚊虫叮咬;有过敏史的市民还需防范吸入过敏源,如花粉,柳絮等。境外出游的旅客还需关注当地流行疾病,做好防护,如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此时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高发,应做好驱蚊准备,防止蚊虫叮咬感染。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