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春耕图:科技赋能绘新篇 产业融合焕生机——四川宜宾屏山烟区智慧生产实记
春风拂过金沙江畔,屏山烟区的沃野上,一幅科技与农事交织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从育苗基地的精密作业到田间管理的智慧升级,从全产业链转型到农旅融合探索,屏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启动“党员+烟技员”的“双下沉”服务模式,以春耕为起点,奏响烟区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
科技育苗:优质播撒“金叶新希望”
在大乘镇烤烟育苗基地,锦屏烟点支部书记带领技术员王喜文穿梭于育苗棚间,指导工人们完成装盘、播种、覆土等工序。“今年两个育苗点计划培育烟苗96万株,可满足800亩烟田的移栽需求,预计4月底全部完成。”他介绍道。基地采用“湿润育苗技术”,配备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确保烟苗在最佳环境中生长,使烟苗根系发达程度提升30%。
保障先行:持续输送“红色救生囊”
屏山县局(分公司)早谋划、早行动,构建春耕保障体系,确保农资按时按点按量发放,确保不误农时。针对烟区灌溉需求,新市镇天宫村、平宁村等区域提前维护水利设施,提前储备烟田用水,科学开展水源调度,为烟田备耕打下坚实基础。为响应烟农降本增效需求,屏山烟草组建“党员+烟技员”专家服务队,深入烟农、进烟田讲授技术;服务队不间断开展轮岗服务,通过现场示范,传授烟农科学整地起垄、施肥覆膜技术,将“问题解决在田埂上”;建立“线上+线下”农技指导平台,党员技术先锋通过远程诊断系统实时解答烟农疑问,实现“零距离”服务。
链式发展:多元绘制“增收蓝图”
立足春耕生产,屏山县局(分公司)以“烟叶+”为纽带构建多元复合种植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田多用、四季增收”的产业格局。在烟粮协同发展方面,党员带头创新推出“烟-油”“烟-菜”轮作模式,将集中连片烟田打造为粮烟融合示范基地,形成春种烤烟、秋种油菜的周年轮作体系;依托中都镇、新市镇等重点产区,建成3个“农机融合”示范片和12个“提质增效”示范片,整合资金实施土地整理、沟渠修筑和机耕道建设,构建“合作社+职业烟农+产业工人”联动作业模式;在农旅融合发展领域,突破传统种植边界,将连片烟田景观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通过打造“金叶长廊”观光带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其中中都镇创新推出的“种烟-养鸡”生态循环模式,利用散养土鸡的鸡粪肥田,提高烟叶的产量、品质。
生态护航:全程灌输“绿色理念”
春耕期间,屏山县局(分公司)强化绿色生产导向,构建“生态+安全”双轮驱动机制。推广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实施油菜秸秆粉碎还田工程,减少化肥用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建立“网格化+数字化”安全巡查体系,春耕期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烟基设备、肥料使用等专项检查,同步开展田间课堂,覆盖烟农500余人次,实现安全生产知识普及率100%。通过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应用,降低烟区面源污染25%,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
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增值,屏山烟区春耕的嬗变,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截至4月中旬,屏山县烟田整地进度已达97%,起垄进度已达75%,移栽进度接近50%,科技贡献率提升至70%,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图景正在金沙江畔渐次成型。(供稿方:宜宾市烟草公司屏山县分公司 周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