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成都地铁“最强大脑”:1号线运能触顶,如何破解百万客流压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秘成都地铁“最强大脑”:1号线运能触顶,如何破解百万客流压力?

2025-04-23 17:1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号线行车间隔能否加密?”“1号线行车是否可以加长、变大?”成都地铁1号线承载工作日近百万上班族出行,备受大家关注。

4月23日,成都轨道集团组织市民代表、媒体及网络大V走进地铁世纪城控制中心,实地探访被称为"最强大脑"的调度指挥中枢,回应市民对地铁1号线运能的热切关注。作为成都地铁客流量最大的线路,1号线工作日日均载客近百万,其运能极限、调度策略及未来规划成为焦点。

运能触顶:2分钟间隔已是极限

“观察团”走进世纪城控制中心调度大厅,巨型屏幕上跳动的绿色箭头实时显示列车运行轨迹,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列车运行情况,世纪城控制中心负责人张波介绍到,“目前1号线现有70余列列车,早高峰超九成车辆在线运营,最小行车间隔已压缩至2分钟。这是系统安全运行的极限,若进一步缩短间隔,可能触发人工驾驶模式,反而降低效率。”他表示,列车运行需动态保持安全距离,信号系统、供电设备及轨道区段承载力共同决定了运能上限。

针对高峰时段南北段客流不均衡问题,成都地铁采用“大站空车”机制灵活应对。上午8:30,观察团目睹调度员根据实时监控,指令一列空车直达倪家桥站疏解客流。张波解释:“空车调度需调度员、站务、司机三方协同,既要避免北段乘客候车时间过长,也要防止南段站台拥堵。”目前早高峰常态化投放4-5列空车,重点缓解倪家桥、火车南站等换乘节点压力。

面对市民“加宽加长列车”的建议,张波坦言,受制于“限界”影响——即隧道与站台建设时预留的安全空间标准。他透露,正在建设的18号线三期将通过分流南北向客流减轻1号线压力,预计未来乘客出行舒适度将显著提升。

未来布局:新线分流与交路优化

目前1号线采用“Y字型交路”,主线通往科学城,支线延伸至五根松,通过四河站分岔实现客流高效分流。类似策略也应用于其他线路,如2号线通过“大小交路”提升犀浦至行政学院区段的运输频次。随着新线路陆续投运,轨道交通网络将形成多向分流格局,进一步释放1号线运能潜力。

数据显示,成都地铁线网日均客流已突破700万人次,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新线建设及精细化客流管理,“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加速完善其高效出行版图。在未来,成都轨道集团将持续挖掘1号线运能潜力,随着新线路陆续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为市民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

【责任编辑:李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