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救助模式,托起幸福底线——​成都高新区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成效初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救助模式,托起幸福底线——​成都高新区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成效初显

2025-04-21 16:5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民政部、财政部《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及成都市民政局《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有关精神,成都高新区以肖家河街道、芳草街街道和合作街道为试点街道,成功申报开展成都市社工介入服务类社会救助示范项目,全面启动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实践,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从传统物质帮扶向“物质保障+服务赋能”综合模式转型的高新路径。

一、高位谋划,统筹推进试点工作

(一)组织召开项目工作推进会

2025年 2月 11日,高新区社会工作部组织召开成都高新区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工作推进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民政部、财政部及成都市民政局相关文件精神,对试点项目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街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强化系统思维,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精准开展需求论证,确保救助服务精准化、个性化;要通过试点项目,形成高新区统一适用的服务保障标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持续化的社会救助服务路径,为全区乃至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提供示范引领。

(二)制定《成都高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高新区民政局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制定《成都高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等重要工作事项及相应时间节点,为试点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在高新区高效执行落地。

二、试点先行,探索多元救助模式

(一)肖家河街道:打造“全生命周期”救助服务品牌

肖家河街道聚焦服务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创新实施“类别化”和“全周期”的整合性服务,为困境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

1.精准摸底建台账,筑牢救助服务根基

针对低保、困难儿童两类群体,街道组织社工和志愿者开展实地入户走访和电话回访工作,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需求情况等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已完成 188名服务对象的实地入户走访和电话回访工作及服务对象的建档工作,为后续精准救助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分层响应优机制,实现救助服务精准化

针对180余个需求层次和困难类型不同的服务对象,肖家河街道建立了“四维一体”需求评估机制,对已收集的需求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分类校准服务匹配机制,形成“一人一策”服务包,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确保救助服务的精准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截至 3月 31日,本项目共链接 9位老师为 5名低保困境儿童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等 10门课程补习 42次;为辖区困难家庭开展助洁服务 18户次,开展维修服务 2户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2人次;陪同就医2人次,切实解决了服务对象的实际困难,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3.规范标准强体系,提升救助服务效能

为提升服务效能,肖家河街道社工积极开发《肖家河街道社会救助服务项目标准化的操作指南(试行版)》《慈善资源对接协作机制》《优化“一人一策”社工介入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包》等工具,按照服务类别和服务情况进行操作流程细化、服务标准核定、风险预估完善等工作,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全区社会救助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板。

(二)芳草街街道:构建“多维赋能”救助服务体系

芳草街街道坚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多维赋能、多元协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救助服务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

1.分类需求,精准对接,确保救助服务全覆盖

芳草街街道建立了详细的困难群众需求档案,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对 131户 153人困难群众实现建档 100%,详细记录其基本信息、需求类型、需求程度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走访入户等方式,积极发掘跟进个案 9个,潜在个案 1个,涵盖家庭环境改造、社会融入、资源链接、心理援助等多个方面需求,针对困难群众不同需求开展了心理服务等个性化服务,确保救助服务精准到人、精准到事,实现救助服务全覆盖,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2.多维赋能,多元协同,提升救助服务综合效益

芳草街街道设立了“精准关心・心理疏导”服务计划和“精准赋能・志愿者能力提升”服务计划,组建 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回应困难群众关爱救助工作,开展志愿者培训 1场。同时,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个案基础帮扶 50人次,为部分服务对象提供基础生活物资(米、面、油、纸巾等)及心理团辅服务 1节。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多维赋能、多元协同的救助服务格局,不仅满足了困难群众的物质需求,更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融入需求,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合作街道:探索“点单助困”救助服务新模式

合作街道聚焦社会救助服务的延展性和持续性,以“合作工坊——点单助困”特殊群体支持模式为依托,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的新时代救助模式及路径,努力实现困难群众需求与政府救助资源、社会关爱援助资源的高效对接。

1.精准建档·按需分类,夯实救助服务基础

街道对辖区低保、低保边缘、特殊儿童等特殊群体展开全覆盖访视建档工作,共完成 128份服务对象建档和需求分析工作。通过对服务对象需求信息反馈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服务对象需求供给报告,为后续精准开展救助服务提供了有力依据,确保救助服务有的放矢,切实满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

2.多维服务·贴心守护,提升救助服务温度

按照服务对象需求,街道将社会救助服务分为健康监测、康复训练、陪送就医、照顾者培训、个案服务、社会融入、喘息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共计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10余场,服务覆盖困难对象 400余人次。从个人、家庭、社会多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回应和支持,为困难群众提供贴心、暖心、细心的服务,让他们在困境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增强了他们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部署要求,以三个试点街道为引领,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拓展服务,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的精准度,努力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为全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底线。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