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烟区“智”变密码​——四个关键词,解锁筠连烟区春耕工作“新打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地烟区“智”变密码​——四个关键词,解锁筠连烟区春耕工作“新打法”

2025-04-21 15:2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朝霞漫过山脊,四川筠连县高坪苗族乡英雄村的烟田也热闹起来,满载烟苗的三轮车一趟趟地往返烟地和育苗大棚,三五成群的烟农正弯腰栽苗,说笑声、交谈声交织成一首生机盎然的移栽协奏曲。

“苗入土,膜覆金,移栽分秒定乾坤!”英雄村烤烟网格责任人卢军蹲在田垄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烟农的移栽进度。这片海拔近千米的山地烟田里,1.64万亩育苗盘中的绿色生命正有序迁居沃土,一场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的农业变革在此悄然发生。

近年来,筠连烟区以“四化协同”破题山地烟草农业发展,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建成宜机化烟田,配套复合作业机具,铺就了一条“机械破局、数字赋能、精耕细作、融合增收”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机械化:“铁牛”上山,破题山地耕作难

“过去靠牛耕人挖,一天翻不了一亩地,现在机器上山,效率翻了几番!”烟农黄爱擦拭着身旁的旋耕机。这台专为山区设计的“轻骑兵”四驱旋耕机,凭借增强的爬坡性能与深耕刀片设计,能灵活穿梭坡地烟田,破开板结土层,翻出的土壤细碎均匀,为烟苗根系生长创造最佳环境。

技术员黄志华算了一笔账:850亩烟田传统耕作需30个劳力连续作业半月,如今机械化队伍10天即可收工。“深耕达25厘米以上,保水保肥又防病,成活率提高两成。”他捻动指间松软的沃土,黝黑的脸上泛起笑意。

更令人称道的是,旋耕机加装的北斗导航系统能自动采集作业数据,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监控整地质量,监测精准度误差不超过5厘米,更有针对性开展春耕工作。

数字化:科技创新赋能精益管理

在“图绘筠州”2.0数字平台上,4万亩烟田与980座烤房全面实现上图入库,通过扫描烤房二维码,可查询烤房修建、出资、维修等基本信息。同时对全县8处500余座集群烤房实施“魔影工程”,安装摄像头56个,可通过手机等实时监控烤烟管护状态——这正是筠连打造的“生产、管理一张图”智慧中枢。

筠连烟区的科技创新不止于此:蒿坝镇粮烟融合现代农业园区内农情监测平台集气象预警、森防监控于一体,犹如田间“智慧眼”;大田病虫害测报站实时采集气象、土壤、病虫情报等数据,有效解决传统人工调查准确性、时效性差等问题,为大田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高兴育苗工场里,集成“滴灌湿润育苗技术+数字化育苗系统”,结合智能物联网技术,在苗棚内安装各种传感器和视频监控,实时监测育苗环境的各种参数,在线了解苗棚实时环境参数和查看烟苗长势,实现育苗环境和烟苗长势智能自动监测、自动预警提醒和可视化展示。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数字化管理实现烟叶生产方式质的飞跃。

标准化:网格“绣花”,落地三大标准

穿行在龙盘村的山道上,一条条覆着银膜的田垄蜿蜒如练,这是“提埂上厢”标准化生产的杰作。“全县划了24个网格,每个网格配一名技术员,田管精度直达‘最后一米’。”筠连县烟叶科负责人陈佛源指着手机上的网格地图说道。

在合力村示范田,蒿坝烟点副点长韩伟正指导烟农铺设滴灌带:“株距55厘米,行距120厘米,膜下滴灌能省水三成。”

这种“绣花功夫”背后,是筠连县独创的“4-8-24”网格管理体系:4大片区统筹资源,8大网格联动调度,24个小网格精准落地。陈佛源透露,去年通过转化验证管理、技术、操作三大标准,全县烟叶上中等烟比例提升至97.33%,亩均增收超400元。“今年,我们要全力以赴推进标准化策略体系在筠连的落地运用,把‘示范带’变成‘高产带’!”他指向山腰处连片的覆膜田,语气坚定。

融合化:粮烟共舞,沃土生“金”向未来

暮色中的蒿坝镇粮烟园区,千亩油菜花海在烟茬地里翻涌金浪。“筠连将以粮烟轮作现代农业园为核心,打造3个万担乡、4条标准化示范带,5个综合体串联起16个示范点,今年核心烟区产能达90%以上。”筠连县烟办副主任彭绍华介绍道,烤烟与粮油作物轮作,能有效打破土传病害链,每亩综合效益近万元,山地立体经济雏形初具。

春山可望,金叶可期。山风掠过初醒的田野,裹挟着育苗棚的暖意与翻新泥土的潮气,在这片曾被大山阻隔的土地上,机械化耕作打破千年农谚,智能系统重写生长密码,一曲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春耕交响正激荡回响。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