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相关产品产量增长20%以上 四川如何乘势而上?
【开篇语】
4月17日,2025年一季度四川经济“成绩单”出炉:地区生产总值15246.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
四川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止体现在“成绩单”里一组组昂扬向上的增长线上,更展现于百行千业“春光”无限的活力图里。
即日起,四川新闻网开设“数读·向上四川”栏目,沿着数据的增长脉络,解码数字背后的拼搏故事,探寻四川经济行稳致远、持续向好的澎湃动能。
数据点击: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等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0.9%、23.3%。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刘佳慧
从最新发布的四川省2025年一季度经济“成绩单”里,我们发现这样一组数据: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等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0.9%、23.3%。
在四川将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创新工程”1年后,这个增速,直观展现了发展成果。好风凭借力!站立于人工智能风口之上,四川正在努力探索更多新机制、新模式,用改革之力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开拓新局、乘风而上。
闯关未来赛道
“四川造”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强势出圈
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的音乐教室,学生围坐在智能屏幕前,手指轻触AI作曲界面,将川剧锣鼓节奏与西方管弦乐符号拖拽组合,算法实时生成的美妙旋律在教室响起……
这得益于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行者AI”)在AI+领域的积极探索。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凭借AIGC技术应用与多模态解决方案,在数字文化领域开辟出新赛道。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AI音乐教室
据潜在人工智能创始人陈洪宇介绍,公司自创立初期便一直怀揣着改变数字文化产业的梦想。面对数字文化产业高成本、低成功率、内容安全不可控的痛点,他们日夜钻研,基于千亿级海量数据与近10年的AI算法深耕,研发出完全自主可控的行者AI多模态大模型。这一突破性成果,支撑起AI美育创作平台、AIGG内容工厂与安全风控系统组成的“数字舰队”。
谈及为何研发AI美育创作平台,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洪宇直言,“在四川尤其是成都,教育一直注重德智体美劳多学科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面临师资缺乏、教育过程不完善、评测维度薄弱等阻碍性难题。”
为此,行者AI推出人工智能教学产品和AIGC生成技术,辅助教师开发学生音乐、美术创作思维,有效解决学生在美育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困境。并以AI+游戏化的教育形式,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未来,我们将把该产品推向全国,为更多师生提供AI美育服务,打造新时代素质教育创新示范。”陈洪宇憧憬地表示。
同样在成都高新区,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具身科技”)也在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浪潮中闯出了一片天地。其核心产品“天行者1号”,是四川首台全尺寸、直立行走的商业化人形机器人,身高165厘米,重约50公斤,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超90%。
回忆起“天行者1号”的研发过程,具身科技宣传部部长程卿苗仍记忆犹新。“从立项到原型机发布,只有短短69天,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攻关。当时,团队将实验室的技术直接导入工程验证,遇到关键部件试制难题时,大家心急如焚。为了不耽误进度,我们连夜联系郫都区的精密制造企业,不停地沟通细节、协调资源。那一个个通宵达旦的夜晚,每一名团队成员都是‘拼命三郎’。”
“天行者1号”
今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给具身科技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程卿苗告诉记者,具身科技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自主技术+场景深耕”的双轮驱动模式。
“技术层面来说,公司100%自研的运控系统、关节模组等已达领先水平。对于场景层面,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聚焦公安、消防等政府刚需领域,通过‘灵瞳’机器狗在实战场景中积累数据,再用这些数据反哺算法优化,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她介绍道,“同时,我们深度绑定电子科大、天府绛溪实验室的前沿研究,为未来人机情感交互奠定硬件基础。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挖掘四川本地供应链的潜力,希望能形成独特的区域竞争力。”
政策“礼包”+资源支撑
科创生态圈焕发蓬勃生机
企业的突破性成长,与四川系统性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2024年,四川将人工智能列为“一号创新工程”;今年1月,《四川省人工智能链主企业遴选及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3月发布的《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形成“技术攻坚-产业协同-场景验证-市场转化”全周期支持链。
陈洪宇告诉记者,公司创立至今从省、市、区级受到了多项相关政策鼓励。“我们在算力成本、媒体曝光、场景供需等方面受益良多。尤其是我们从2024年开始享受政府发放的‘算力券’,大大节省了企业算力成本。”
程卿苗对此深有同感。“《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就像‘及时雨’,让我们在研发过程中有了更坚实的后盾。”她说,该政策通过“揭榜挂帅”“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机制等对算力芯片、行业大模型及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为企业研发、场景对接、链条发展等方方面面都注入强力保障,“这让我们敢啃‘硬骨头’,也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风险。”
谈及四川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优势,陈洪宇认为四川作为旅游、消费大省,在场景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大的领先优势。“未来公司也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坚定以AI+行业应用立足于四川,同时加快拓展全国市场、积极吸纳优秀人才,通过不断的市场扩大和团队扩充,为人工智能产业产值添砖加瓦。”他表示。
而在程卿苗看来,四川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底气在于“科研-制造-场景”的立体优势。“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在人工智能、精密机械领域的研究水平全国领先,德阳的齿轮加工、绵阳的传感器产业集群可快速承接技术转化,川西高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提供了丰富的测试与应用场景。”
但程卿苗也谈到,目前产业链也存在一些短板,高精度力矩传感器、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缺乏专业的人形机器人公共测试平台。“未来,具身科技也将加快战略布局,全力推动四川从区域供应链向全国性产业生态策源地迈进,为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智能升级,从政策蓝图到产业实景,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脉动愈发强劲。在这片创新热土上,科技企业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政策体系以精准护航的姿态培育产业生态,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四川答卷。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