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畔的绿色守护:成都院开创生态环境治理新范式
清明时节的九龙江南岸,春潮涌动。修缮一新的龙舟广场上,孩童追逐着纸鸢;老人们倚在榕荫亭、古榕庙内品茗闲谈;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镜头,捕捉白鹭掠过水面的瞬间。
九龙江,又名漳州河,是福建第二大河流,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过漳州在厦门港对岸注入台湾海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现在成了市民的‘生态会客厅’。”项目经理孙宝来坐在园区观光车上,望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感慨道。
作为福建省重点绿色发展项目——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院”)牵头设计施工的漳州高新区生态治理项目,布于245平方公里区域,不仅重塑了九龙江的生态肌理,更开创了“科技治水+文化传承+城乡共融”的现代治水模式。
破局:从“杂乱堵污”到“系统焕新”
“漳州高新区污水管网‘肠梗阻’、小流域‘季节性断流’、28公里江岸不少区段‘晴天尘土雨天泥’。”翻开治理前档案,项目副设总甯志鹏记忆犹新。当时的监测数据显示:九龙江(高新段)水质长期徘徊在Ⅳ类,沿江村落生活污水基本处于直排状态,4个滞涝湖淤积严重。
为此,成都院以丰富治理经验规划设计“四大对症工程”:市政污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南岸河岸生态带修复提升工程、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南部片区小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工程。这样一来,项目构建起立体治理网络。
——92公里污水管网织就“地下长城”,大幅提高区域污水收集及处理率。
——28.3公里生态岸线植入“海绵基因”,并依托场地资源禀赋、结合周边规划条件,打造活力城市段、城市外滩段、花果田园段、生态长滩段四大主题段。
——76.4万立方米/日的生态补水工程,让干涸河道重现碧波。
——12条河渠的“多级净化体系”与4个滞涝湖生态修复,重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行洪能力并削减面源污染。
从完美的方案,到实施呈现,中间要走的路,唯有亲历者最深刻。“最难的是在‘毛细血管’动手术。”施工经理周孝华回忆,仅在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中,就遭遇征地难、场地受限、度汛工期紧、多种管线如蛛网交错等制约,项目成立青年先锋队、施工攻坚队,以成都院优秀精神作风直面难题。
初步治理成效直接转化为民生获得感。如今的九龙江南岸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曾经荒芜的河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满足人们对滨水空间“望江、亲水、触绿”的新需求。马洲村一农家乐里,成群的游客在聚餐玩乐,抬头就能看到水清岸美的九龙江。
新生:在山水间解码闽南文化基因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只有文化的浸润,城市才能彰显其特色与气质。
活力城市段西起漳州大桥,东接龙江颂景区,总长8.6公里,为先期实施段。成都院融合村落文化,因地制宜打造锦绣田园、丹溪官田、城市阳台、江畔鱼歌、龙舟记忆5大主题区,已于2025年元旦盛大开放。
设计团队将文化密码转化为可感知的景观语言:龙舟寮是漳州存放龙舟的建筑,在“龙舟记忆”设计保留原龙舟寮一旁的广场,使其优化蜕变为“龙舟广场”,设有龙舟文化博物馆、水仙尊王庙,游客能深度了解龙舟文化及其精神内核。
九龙江滋润了漳州肥沃土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位于漳州大桥与官田村之间“锦绣田园”,打造都市田园景观,传承农耕记忆。暮春时节百亩油菜花海与数字化灌溉系统相映成趣,成为这个春天游客最热门打卡点。
在丹溪官田,官田古厝、歌仔戏台作为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代表,设计方案时注重色彩搭配和装饰细节,展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和戏曲氛围。
“我们像修复古瓷一样对待文化印记。”项目设计副经理邓天成指着“欣欣向榕”解释,在闽南语中榕树称为“神树”,设计时千方百计保留原有大榕树,对榕树下部清表梳理,把“榕”下空间还给人,形成时空对话。
文化活化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西溪南岸项目设总张智莉介绍,桃花朵朵、缘林情深景区实行“花海经济”,游客春季赏花、秋季摘果;“浦南稻梦”的千亩农田既保障粮食安全,又衍生出农耕研学、稻田艺术节等新业态。
文化传承更激活了乡村振兴动能,已开放的景观带上,游人如织,农家乐、文创园、茶艺区、机动摊点应有尽有,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
攻坚:昼夜兼程书写“治水奇迹”
漳州项目首创“三水统筹”模式,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治理同步实施,便于成本和工期控制,却对管理与推进带来极大考验,需要“想尽千方百计”。
翻开项目部的施工日志,2024年夏天的“双线会战”令人动容:7月,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进入冲刺阶段。项目管理团队深度介入施工管理,统筹制定“白+黑”施工计划,制定每日值班计划,全过程监督管理进度和安全生产。
更紧迫的战线在南岸河岸生态带,需要在几个月时间内完美实现。这一修复提升工程包含景观植被、管理用房、步道、观赏池塘、桥梁、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等多项设施,加上各区域平行施工,进度管理难度大。对此,项目部组织设计、施工、工区负责人成立沟通协调小组,将子项的实施区域进行细化分割,化整为零、逐点突破,快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不同子项目遭遇难题各不相同,项目团队无一不“吃尽千辛万苦”。污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方案与城市规划高度绑定,方案设计时需与建设单位及当地建设局“说尽千言万语”。对此,设计与施工充分融合,就高新区管线进行实地踏勘,形成详细的管线现状情况和实施建议报告。
项目用地更是“硬骨头”。一方面永久农田、二调耕地、林地、湿地等管控地类严重限制布局,影响工程落地;另一方面工程涉及征迁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推进难度。项目部成立用地协调专班,秉承“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思想,“走遍千山万水”对建设范围内用地进行全面摸查,从源头上做到保护、利用与建设和谐规范推进。
常务副经理苏元舟翻出手机,神情从紧绷到舒展,手机里照片记录了项目从0到逐渐呈现的过程。年度坚守现场300天以上,这种“5+2”“白+黑”的拼搏,换来了按期开园的奇迹。
智治:科技赋能重塑治水范式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哲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漳州项目一开始就追求的。
针对项目特点、业务及管理需求,以提高质量与管理水平为目标,以“业务流程标准+一线作业便捷+工程建造可视+工程数字移交”为业务路线,建立面向工程建设的智能建造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为工程建设赋能,也为后期的工程运维提供支撑。
在项目智控中心,大屏幕跳动的数字揭示治理智慧。无人机智能巡检取代传统方式,解决点多、面广、线路长、交通条件差的痛点,极大提升管理效率。
探索无止境,项目部正研发将无人机和 AI识别技术应用于现场标准化管理,联动环境参数,如噪音、粉尘、气体浓度等,确保施工活动符合安全环保要求,并根据 AI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我们将在各地的建设经验变成了更高的标准。”孙宝来展示着福建省精品福道认证证书。“现在的九龙江,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载得动未来。”更深远的变化在荣誉之外:正积极申报福建省城市更新示范工程,并拟于本项目召开2025福建省城市更新现场会。
所有的努力和回报,都指向成都院新时代的治水宣言:以科技与匠心重现绿水青山,用文化与担当唤醒土地记忆,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滋养文明的动脉。
夜幕降临,九龙江两岸华灯初上。成都院在漳州的这场生态攻坚战,不仅重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盛景,更铺就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