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赏“上海之春”--来自西南四川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聆赏“上海之春”--来自西南四川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

2025-04-16 10:48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4月5日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闪耀新星”系列迎来了四川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这场汇聚川音优秀师生的演出在贺绿汀音乐厅奏响,既是对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青年音乐人面向舞台、走向未来的一次自信发声。整场音乐会曲目多元,在中西交融、古今汇聚之间,体现出川音深厚的育人底蕴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音乐会以在校大学生沈欣乐的中阮独奏《山歌》《云南回忆第三乐章》启幕。年纪尚轻的她,已积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对中阮的音色把握精准,演奏沉稳。《山歌》旋律自由舒展,婉转悠扬,沈欣乐的演奏干净、质朴,音色圆润,节奏自如,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温情与洒脱。紧接而来的是耳熟能详的中阮代表作《云南回忆第三乐章》则更具挑战性与表现力。沈欣乐以娴熟的扫弦、滑音与跳音技巧,将这段展现云南民族风情与节日欢庆氛围的乐章演绎得生动鲜明,充分展现出她对中阮现代演奏语言的驾驭能力。

民族男高音王梓源演唱了《思乡曲》与《槐花故事》。前者以舒缓的旋律和深情的词意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他的声音温润饱满,情感细腻,将“思乡”二字沉入内心,以歌声缓缓道来。《槐花故事》改编自四川民歌,以朴实的旋律再现川北人家的日常景象。他的演唱融合了川音民族声乐教学的技术支撑与个人的情感体悟,让传统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筝演奏者冯奥迪为观众带来了两首具有东方意境的作品:《晓雾》和《秋日映蓉城》。《晓雾》取意晨雾弥漫、山林幽静,旋律缓缓铺展,筝声如丝如缕,勾画出一幅安然静谧的画面。冯奥迪对弱音和呼吸感的把控极具张力,将“虚静”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秋日映蓉城》则是近年新作,以秋季成都为背景,描绘城市秋景与民乐之融合,曲中既有诗意的片段,也有热烈的快板。她凭借敏锐的音色感知与演奏经验,将古筝从传统中抽离,又将传统重新植入当代语境之中。

女高音罗玉丹带来了两首中外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和《我多次为你向上帝祈求》。前者以宋词为词本,旋律抒情深远,表达一种如水绵延、至死不渝的情感。她的演唱气息稳定,吐字清晰,声线柔中带刚,诗意与情感交织融合。而选自贝利尼歌剧《凯普莱特与蒙太古》的咏叹调则呈现出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抒情与戏剧双重特质。这首作品需要极高的音准、气息控制与情感张力,罗玉丹在高音处理上的稳定与转音间的流畅,展现了其扎实的演唱功底与音乐表现力。

钢琴演奏由董珉君担纲,她带来了肖邦的《升F大调船歌》和勃拉姆斯的《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船歌》描绘了湖水微荡、舟行水上的安然景象,是肖邦晚期作品中最具诗意的一首。董珉君以她深厚的触键技法和极强的音色控制能力,奏出水波纹理般层层递进的旋律;而勃拉姆斯的奏鸣曲结构宏大,乐思严谨,她通过层次分明的演奏逻辑,将作品的厚重感、雄浑感完整呈现。不仅彰显了演奏者对钢琴本体的深刻理解,更表现出其处理大型结构作品的能力。

民族女高音沈晶晶演唱了《我出生在黄河岸旁》与云南花腰彝族民歌《天上雾腾腾》。前者歌词质朴雄浑,旋律高亢激昂,展现出中华儿女与母亲河血脉相连的赤诚之情。沈晶晶的声音清亮通透,情绪饱满,展现出对民族题材作品的高度把控。《天上雾腾腾》旋律婉转、曲调悠远,是一首极具彝族色彩的山歌。她以恰到好处的真假声转换、游刃有余的装饰音技巧,传达出山地民族文化中温婉又质朴的美感。

音乐会压轴登场的是青年二胡演奏家李仓枭,她带来了《阿曼尼莎》和首演改编的《康定情歌》。《阿曼尼莎》以古丝绸之路上的维吾尔族女诗人、音乐家阿曼尼莎为主题,描绘她丰富而传奇的一生。李仓枭以极具张力的琴音和鲜明的节奏,将这位女性的坚韧与热烈表现得淋漓尽致,音色丰富、情绪饱满。而她对《康定情歌》的全新编创,不拘泥于原曲的抒情与圆润,而是在节奏与结构上进行了巧妙打破与重构,使这首经典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现代阐释。

整场音乐会从传统民乐的深远意蕴,到西方艺术的结构理性,再到民族声乐的情感表达,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四川音乐学院在教育理念上的开放与包容。这些青年音乐人用音乐讲述自我,用舞台沟通传统与现代,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触弦,都是对音乐诚挚的回应。

【责任编辑:杨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