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武连镇:探寻发展足迹 共谋振兴新篇
近日,剑阁县武连镇组织部分机关干部、村(社区)负责人等20余人,开展乡村振兴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交流等方式,探寻发展足迹,共谋振兴新篇。
重走蜀道忆初心环保行动践使命
活动首站来到古蜀道重要节点-武功桥,全体人员沿古蜀道徒步前行,在古柏森森的石板路上感受千年蜀道的厚重历史。徒步过程中,干部们手持环保工具,沿途清理白色垃圾,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保护理念。林业站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古蜀道上千年古柏的分布情况及保护意义,从三国时期“张飞植柏”的传说到现代林业部门的科学养护措施,让全体人员深刻认识到古柏群落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大家纷纷表示,要将绿色发展与红色精神相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守护好历史遗产、建设好美丽家园。镇党委书记杜悦强调:“古蜀道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更是我们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课堂。今天,我们以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守护文脉,就是要从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奋进力量。”她要求全镇干部要当好历史文脉的“守护者”、绿色发展的“践行者”、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变废为宝启思路利民增收促振兴
在武五村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秸秆和废旧木材经过破碎、粉碎、烘干、制粒压制等工序,变身为优质生物质燃料和有机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该厂年消化秸秆、废旧木材2万余吨,不仅有效解决农林废弃物处理难题,还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典范。
企业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吸纳周边1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同时,每年向村集体分红10万元,有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镇长于天鹏在现场强调,要推广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让创新技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菌香阵阵话转型科技赋能树品牌
在正兴村羊肚菌生产基地,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大棚整齐排列。技术人员详细介绍,基地采用“数字温控+精准滴灌+生态防虫”等现代农业技术,严格把控土壤PH值、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培育出的羊肚菌个头饱满、肉质厚实,每斤售价可达50元以上。通过“村集体提供设施+农户承包经营”模式,已带动10户农户年均增收0.8万元。
武连镇镇长于天鹏现场捧起新采收的羊肚菌强调:“我们要以科技为支撑,持续优化种植标准,把‘武连羊肚菌’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这种‘小而精’的特色农业,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目前,基地产出的优质羊肚菌远销成都、重庆等高端市场,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观摩新桥探新路盘活资产谱新篇
在新桥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研学组深入参观学习了闲置资产创新利用的生动实践。该社区创新采用“三步走”盘活模式:首先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随后将占地3000余㎡的闲置场地租赁给高速建设项目部作为建材加工厂房;待项目完工后,以厂房残值抵扣三年租金,实现资产顺利移交。这一创新举措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完成了资产增值的“三级跳”。
据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通过系统盘活4处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肉牛养殖和场地租赁等产业,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大关,带动周边12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镇党委副书记范瑞在调研中强调:“这种‘旧巢引新凤、闲产变活钱’的创新模式,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为破解乡村振兴中的资产盘活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座谈会上,武连镇党委书记指出:既要铭记艰苦奋斗的“来时路”,更要走好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下一步将深化此次调研成果,重点在红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生态价值转化、闲置资产盘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供稿:剑阁县武连镇人民政府 夏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