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好人榜”名单公布!遂宁市中医院李恒明上榜
4月10日,2025年“四川好人榜”发布,四川遂宁市中医院退休返聘老中医李恒明上榜!
李恒明,女,汉族,1935年8月生,农工党党员,遂宁市中医院退休返聘老中医。虽已90岁高龄,李恒明依然勤勉尽职,奋战在中医一线。她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荣获四川省中医杰出名家、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但李恒明在患者面前毫无架子,只是一位治病心切的普通医生,是患者眼中的“李医生”“李阿姨”“李婆婆”。
从医70年,耄耋之年的李恒明始终坚持出诊。她说:“只要身体允许,只要有患者看诊,我就要继续坐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儿子沈宁感慨,母亲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事业,把时间都留给了患者。
战火催生医志岁月见证仁心
少年时期,李恒明目睹战争带给士兵的伤痛,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1952年,李恒明如愿考上了华西大学医学院,开启行医之路。1960年,她到成都中医学院转学中医,并师从多位全国名医,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在70年的临床工作中,李恒明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医术。她先后在国际、国内及省、市学术会议上交流经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主研“驱风丹治类风湿关节炎”载入《中国名医400家》一书,获四川省卫生厅优秀科研奖;“复方生石膏合剂灌肠治结肠炎”收录于《中医百花园》一书,获得市政府科技三等奖;“脑复聪治脑外伤后遗症117例”获1993年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骨伤散治闭合性损伤”获1995年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醒脑静临床应用”被《中国中医急症》刊载,并在全国学术会上交流;“脑复聪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后遗症”获得1998年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甘为孺子牛传承中医薪火
1985年,李恒明担起了遂宁市中医院的担子。面对职工不足百人、负债累累的情况,她带领同事们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慕名前来的病人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一步步扩大,一个曾经的小医院,发展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如今,这所医院已成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扎根遂宁,服务一方百姓。
“病人来医院,就是把身体和生命都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对病人负责。”1996年退休后,李恒明退而不休,继续坐诊名医馆,这一坐就是近30年。旁人劝她“回家享享清福”,但她依然坚持,“如果我不在医院坐诊,病人也会找到家里来,他们这么信任我,我舍不得他们被病痛折磨。”
患者们爱她敬她,遂宁的中医后辈们更是以她为楷模。作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李恒明悉心授徒。徒弟周智春回忆:“那时候,为了跟随李院长学习中医,每天都要写笔记,抄处方,学医古文、医案。她白天有很多的事,还要上门诊,经常晚上授课。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却收获颇丰。”如今,作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周智春也和李恒明一样,继续传承着中医事业。
践行为民医心弘扬大医精诚
忙起来时,几个小时顾不上喝一口水;中午的面条、盒饭,常常从下午一点放到下午两三点才抽空吃;只要能够坐着,就会坚持上门诊,从不缺席……这是李恒明的工作日常。退休以来,只要是坐诊日,李恒明每天早晨8点之前便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名医馆。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李恒明穿着纸尿裤上门诊已有一两年时间。因为高龄和长期久坐,她的心脏和腰椎都出现了问题,有时看完门诊,她自己还得去病房接受治疗。
家里人心疼她,总劝她别再上门诊了,但她却一直坚持,“就算累趴下,我也要坚持到最后。”李恒明说。
李恒明看诊专心且细致,“老患者和本院的医生都知道,我看得特别慢,有时候一个患者要看20到30分钟。”她解释,诊治时不仅要问病情、找病因,还要教患者识别病情、分析病因,“只有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才能积极配合治疗。”
考虑到李恒明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医院安排她每周一、三、五坐诊,每次发放15个号,相当于半天门诊的时间。但李恒明不忍患者白跑,常常手动加号,把半天门诊上成一天,从早上8点看到晚上8点。
70年悬壶济世,李恒明已挽救垂危患者上万人次。在几十年的医学生涯中,她还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倾囊相授,培养了上千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希望年轻人能够将它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李恒明这样寄语年轻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