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金口河区林丰村:小绿叶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乐山市金口河区林丰村:小绿叶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2025-04-11 15:1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点青绿,一缕茶香。清明前后,正是新茶上市好时节,日前,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林丰村的千亩茶园,新抽出的茶芽泛着嫩黄,在晨露中闪烁着微光。茶农们背着背篓穿梭茶垄间,指尖翻飞间,一芽一叶的鲜嫩茶青便簌簌落入篓中,空气中弥漫着清润的草木香。

“现在种茶一年能给家里增收五万多元,比以前种地强多了!”林丰村三组村民小林直起腰,背篓里的茶叶在阳光下泛着莹润光泽。这位常年在外务工的彝家汉子,特意在采摘期返乡帮忙,“现在茶叶不愁卖,收购商直接到地头收,价格也稳当。”小林一边说着,一边指尖翻动着鲜嫩茶青,脸上的笑意藏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片曾经不起眼的绿叶,如今真成了他们致富的“金叶子”。

高山云雾出好茶:绿色生态筑牢产业根基

地处小凉山腹地的林丰村,平均海拔1200米,山峦间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造就的“天然温室”,正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作为彝族聚居村,这里房前屋后种茶的传统已延续多年。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东风,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从零散的几百亩扩展到如今的1700亩,200户茶农参与茶园规模化种植,让荒坡变身“绿色银行”。经过优选的复选9号、川茶等良种茶叶扎根山间,每亩年收益达8500元,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现状。

“我们的茶喝起来回甘浓厚悠长,全靠这‘林上有树、林下有草、林间有花’的生态环境。”小林蹲下身,拨开茶树间的野花野草,自豪地说,“茶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病虫害靠太阳能杀虫灯和天敌防治,茶叶检测全部达到有机标准。”正是凭借对绿色生态的坚守,让林丰村的“高山云雾茶”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消费者追捧的“绿色饮品”。

培训赋能强技能:科学种植提质增效

茶农刚开始进行茶叶种植时,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经验、销售渠道,导致收益甚微。村委会针对这一情况,不仅免费为农户发放茶叶种苗,还组织农户学习种茶技术,提升茶叶后期管护和采摘水平。

“9号茶是村里统一采购免费发放给农户的。”林丰村4组组长洛子时格介绍,村上每年都要组织专门的茶叶种植培训,内容涵盖茶叶采摘标准、制作工艺、品质鉴别等实用技能,通过理论讲解、基地实操等环节,并穿插茶树栽培管理、电商销售等延伸知识,帮助茶农们从“会采茶”向“懂技术”“懂销售”转变。

此外,村上还组织茶农们赴峨眉、夹江等周边区县学习取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学、种、比、超”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良性发展。

全链升级拓市场:小茶叶撑起大产业

沿着蜿蜒的道路下行,走进林丰村茶叶加工厂,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有序运转,新制的茶香扑面而来。2019年,该村在帮扶单位和政府的扶持下,修建了茶叶加工厂,引进了智能分拣设备和标准化制茶工艺,以每年一万五千元的价格租给村里的收购商洛子时格。

“我是土生土长的林丰村人,以前自己种茶,现在和朋友成立了云端农业公司,专门收购乡亲们的茶叶。”洛子时格站在生产线旁介绍,“我以65元一斤的价格向村民收购,一年大概可以收三万斤,产值约60万元。农户把茶叶卖给我,每户人均能够增收五千多元。”茶叶收购后,经过精深加工变成绿茶、红茶等成品茶,形成不同的风味和香气,带着“金口玉芽”的商标,从深山走向浙江、成都等大城市。

山风掠过茶园,千亩绿浪翻涌,制茶厂房的机器声与彝家新寨的笑语交织。这片承载着彝乡希望的绿叶,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富民强村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