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强化“四个三” 探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彭州模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彭州市:强化“四个三” 探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彭州模式”

2025-04-11 15:1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彭州市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因地制宜、有力统筹,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品质化水平,全市公共文化配送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5%,有效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向基层“末梢”延伸。

以“三个做好”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一是做好高位统筹。注重“面”上管理调控与“点”上整合发展,制定《彭州市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彭州市乡镇级片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要素和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推动阵地建设形成横向整合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做好资源融合。以百里画廊为基础,围绕生态文明、和美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在金城社区、海窝子古镇、万木留香博物馆打造3座人文中心。并以具备文化展陈、打卡休憩、商业经营、活动推广等功能的人文中心为核心,整合沿线文明实践阵地、闲置空间、村史馆、暖心驿站等打造3条综合展示带,有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生态焕新。三是做好提档升级。“亲民化”改造濛阳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小鱼洞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增涵舍书屋、航动图书馆等11个公共文化空间,新建濛阳雨润农贸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77120部队、新材料创新中心等6个阅读空间。全市13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被评为一级站,其中天彭街道、濛阳街道、丹景山镇3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获评特级站,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以“三个提升”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是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把群众满意度、参与度作为服务创新切入点,持续推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全市68个公共文化阵地年均服务群众10万人次。在“图文博”实现夜间开放、延时开放、错时开放的同时配备2个24小时借还书亭,累计服务人次突破百万。二是提升品牌建设。常态化开展“成都文化四季风”、“湔江讲坛”公益讲座、“彭州读”周末系列活动等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1200余场,受益群众15万余人次。深度融合牡丹、川剧等在地文化,举办成都(彭州)天彭牡丹花会暨牡丹文化季、白鹿·中法古典音乐艺术季、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激情彭州·龙兴龘龘”彭州非遗音乐大集系列活动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53场,助力彭州强势“出圈”。三是提升联动共建。采用“志愿服务+特色文化站+文明实践阵地”模式,彰显“1+1+1>3”效应。在基层文化站实施“文化巴地草行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艺术点亮彭派之城”“芙蓉花香·白鹿放歌”等品牌文旅志愿服务活动110余次,服务3万余人次。积极动员摄影家协会、曲协、美协等10个市文联下属协会与各镇(街道)结对,全年提供文明实践活动150余场,其中义务活动占比不低于50%。

白鹿·中法古典音乐艺术季

以“三个加强”满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不断优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本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年度拨付1000余万元;鼓励202个村(社区)因地制宜运用社区保障资金支持基层文化活动室运行,将基层文化活动室融入区域多元一体打造,优化资源整合,以“小资金”不断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制定《彭州市支持特色文旅人才发展实施细则》,广泛宣发“天彭菁英计划”等人才招引政策,以“天彭菁英绿卡”服务、“蓉你骄傲·菁彭有我”系列活动落实人才资助、促进互学互鉴。推广“师带徒”结对帮扶机制,培育省级非遗传承人5名、成都市级非遗传承人13名。三是加强课程设置。2024年组织开展彭州市民公益艺术培训课程(线上线下)1400个班次,累计培训8万余人次。新增市民夜校班,推出中医养生、茶艺、尤克里里等特色文化课程6个,让公益艺术培训更加贴近年轻人生活,为彭州美育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套餐。

以“三个创新”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困境。一是创新推广形式。发布“湔江听涛•丹城悦读”地图,常态化举办“阅·龙门”“绿书签”系列阅读活动500余场,在春节、端午、国庆等重要节日开设《湔江讲坛》公益讲座190余场。依托“图文博”文化服务中心、城市阅读空间、非遗传承中心等公共文化资源,开展社区茶歇会、“牡丹杯”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100余场。二是创新“流动书屋”。聚焦乡镇区划调整后非镇政府驻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弱化的现状,充分利用现有送学服务车辆和农家书屋存书,根据群众需求选择就近小区、菜市灵活停靠,2024年开展流动送学服务20场。注重贴需求、常更新,现场提供免费热水、舒适桌椅、老花镜、图书借阅证办理、移动图书馆推广等服务,有力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创新“空间业态”。赋能镇(街道)40余处空间托育托管服务功能,探索性建立滨河路社区旷野书局、濛江社区梦想书吧共享自习室,不断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适应群众现实需求。深入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打造梨花读·乡村图书馆、昌衡书院,其中梨花读·乡村图书馆成功入选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场馆全国十佳案例,昌衡书院荣获成都市“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全国最美书屋荣誉称号。

彭州市葛仙山镇梨花读·乡村图书馆

当下,公共文化建设早已不再是“子欲善而民善矣”的单向倾注,而是“美美与共”的携手奔赴。后期,彭州市将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载体,以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为抓手,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真正让文化赋予城市以灵魂、以光彩、以活力。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