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蓬安:改造“巴掌田” 鼓起“粮袋子”
俯瞰睦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汪泽民摄
连日来,南充市蓬安县田间地头一派火热景象,挖掘机穿梭作业,施工人员正抢抓农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蓬安正以此为契机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高水平规划、高效率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护、高效益利用,在丘区大地上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昔日零碎“巴掌田”,逐渐变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田、增收田。
建,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清晨的薄雾中,在罗家镇泥巴寺村,一场现代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2596亩土地已完成田块调形,田间道路、水渠、山坪塘等基础设施正加速完善。“过去这些‘巴掌田’连拖拉机都进不来,现在田成方、路相通,农机能开到田埂边!”泥巴寺村党支部书记陶丽娟站在田埂上,指着眼前规整的千亩良田难掩激动。
蓬安县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章峰介绍,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可实现亩均增产超100斤。
来到蓬安县河舒镇小板桥村,千亩良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曾经零散起伏的“补丁田”已蜕变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规整的棋盘式田块间,青翠的油菜和小麦长势良好,宽阔的产业路阡陌纵横,生态沟渠构建起旱涝保收体系,一幅现代农业的立体图景跃然眼前。
“前年这时候,这片地还是高低不平的‘补丁田’,现在成了机械化率高的粮田。”小板桥村党支部书记韩晓春介绍,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灌溉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实现了灌溉、施肥、打药全程智能化。同时,将农田、农艺、农技、农机、智能等生产要素融合,实现了“人防+技防”双重监管,现代农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近年来,蓬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速度“拉满”。徐家镇太阳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基本竣工,春耕生产正常进行;金甲乡白石包村坡地削平成方块田,无人机群盘旋空中精准撒播肥料,3小时作业500亩;巨龙镇龙云寺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出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在今年小春生产中,该村全部采用了高产品种和机械化作业……
如今,蓬安高标准农田吸引众多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流转。未来,该县还将引导农户自主种植、村集体经济兜底经营,保证良田粮用。
2025年,蓬安县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9万亩,基本完成43.85万亩试点建设任务。同时该县因地制宜,遵循“宜大则大、宜梯则梯、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建设原则,分类抓好田(地)块整治,合理布局渠网路网,有效推进土壤改良,努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丘区示范。
管,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我们建立‘日调度、周会商、月考评’工作机制,保障质量、进度与安全。”蓬安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组织267个班组、2400余名工人加紧施工,全力保障6月底前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
项目迅速推进的背后,离不开“智囊团”的支撑。在河舒镇小板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四川省乡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业人员提前介入项目设计。他们与业主深入交流,充分吸纳土地流转、作物种植、灌溉排水及农机作业等方面的意见。从土地流转方案的优化,到作物种植模式的科学选定,再到灌溉排水系统的合理布局及农机作业设施的完善设计,均体现了专业与精细,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建成后能切实满足实际需求。
据悉,为有力有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蓬安县建立县、乡、村、国企、群众“五位一体”推进体系,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全力保障项目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全域谋划,针对平坝区和坡台地分类谋划,注重专家理念和群众意见多方谋划,实现每一块田土设计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统筹协调、高效推进、资金保障、实时验收、常态监督等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建得快、建得好。
4月8日,在睦坝镇武胜村的农田管护公示栏前,村党支部书记沈勇手持巡护记录本:“每周至少巡查两次,沟渠堵塞、产业道损坏都要及时上报。”
在蓬安,党员干部兼任“田管家”已是常态。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蓬安县充分调动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性,设立专职(兼职)“田管家”,定期开展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巡护工作。目前,数百名“田管家”正活跃在该县的田间地头,全力实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成效一片。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为此,该县出台《蓬安县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办法》,建立健全以“县级主导、乡镇(街道)负总责、村(社区)为主体、受益户具体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和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明确属地“统管”、业主“托管”、村民“自管”,探索“向上争一点、县上补一点、乡镇担一点、集体筹一点、业主出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确保建后有人管、有钱管。同步举办高标准农田管护培训班,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综合管护能力。
用,服务主体、业主、农户三方受益
随着蓬安县高标准农田陆续建成,粮食生产与乡村振兴实现“双丰收”。
“我们村里高标准农田里种植的油菜和小麦是省市农科院专家推荐的优良品种,油菜可先采一季菜薹。”小板桥村党支部书记韩晓春说,他们村的高标准农田采取“五统一”模式(统一农作物品种布局、统一生产资料采供、统一农艺栽培措施、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农产品收储)进行粮油复合种植,全面提升耕作效率、作物产量和质量,粮食总产量将增加15%以上。
今年3月,蓬安县睦坝镇举办和美乡村万亩油菜花赏花季活动,不仅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成为撬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活动期间,睦坝镇通过“油菜花田+特色体验”模式,打造了集赏花、娱乐、美食于一体的消费场景。这场以花为媒的活动,通过产业链延伸、消费场景创新和资源整合,为当地带来了多重经济效益。
睦坝镇农旅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蝶变,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释放的强大动能。
从2016年起,该镇便利用各类涉农项目进行耕地改造,建设的蓬安县睦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省三星级农业园区。目前该园区90%以上已完成流转,15个业主参与经营,其中,茗豪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最大,达2000余亩。
因耕地改造早、高标准农田建成比例高、两季轮作模式成熟,睦坝镇的土地十分抢手,规模化经营成主流。土地流转后,农民收益显著增加,园区常年务工人数超300人,人均年务工收入超1万元。“村集体收入农民可参与分红,再加上地力补贴,农民收入会更高。”睦坝镇武胜村党支部书记沈勇介绍。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在多方联动中凸显。作为蓬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南充常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构建覆盖农资供销、农机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各方利益紧密联结,让服务主体、种植业主、广大农户三方受益,真正实现了多赢、共赢。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全县培养持证农机手600余名,300余名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