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这家医院厉害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碰出康复火花
近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康复科二病区的走廊里,57岁的彭大姐送来两面锦旗,红绸上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辉 --“针针舒缓祛疾苦,妙手回春佑安康”。半个月前,她因双肩剧痛几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连穿衣梳头都需家人协助。在医院派驻专家汤臣建博士的传统针刺疗法助力下,彭大姐逐渐康复,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将浮针、杵针等非遗技艺与运动处方相结合,融入智慧医疗体系,这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以创新姿态诠释中医康复的当代价值。
传统技艺的现代突围
近日,刚结束杵针治疗的张先生盯着手机上的VAS评分,从7分降至3分的数字让他长舒一口气。过去半年,他的腰痛如影随形,直到遇见那支形似青铜尺的杵针。
“这不是简单的‘老古董’。”治疗师谌业俊解释,百年杵针疗法被纳入非遗名录,如今与现代医学的“神经松动术”“悬吊训练”深度融合,形成一套“阶梯式”干预方案:急性期用杵针钝头疏通膀胱经,恢复期以补泻手法激活肌肉募集能力,巩固期则结合红外热成像动态监测,实现“筋骨调衡-神经重塑-行为矫正”三级防护。
“几乎没痛感,效果却立竿见影。”55岁的张先生对康复科的浮针疗法感慨不已。与传统针刺不同,浮针仅在皮下浅层扫散,刺激结缔组织以缓解疼痛。这种“轻量化”创新,成为许多畏针患者的福音。
晚餐后,刘阿姨对着手机练习“肩颈舒缓八式”,每个动作的完成度实时传输至医生端。这套依托微信小程序的定制化运动处方,将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分解为短视频,患者居家即可完成训练,
“运动是良药,但需‘对症下量’。”主管医生李鑫玥点开后台系统,患者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等数据形成动态档案,中西医团队可据此远程调整方案。古老的运动疗法,就这样以“轻量化、交互化”的形式潜入现代生活。
在治疗室里,艾灸烟雾与偏振红外光交织,杵针的青铜弧线划过患者背部,智能终端同步分析数据-一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此刻并非对立,而是共同构成“康复矩阵”。科室墙上,李氏杵针谱系图开始微微泛黄,康复科二病区主任权友芳说道:“技术标准化是第一步,下一步要让更多人看到,传统中医也能用数据说话。”
国家平台赋能非遗技艺
其实,患者的直观感受和科室的改变绝非偶然。2023年12月,“四川李仲愚杵针传承中心工作站”与“德阳市运动康复中心”在医院挂牌,标志着医院站上中医传承新高地。2024年5月,康复科跻身“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构建起中医康复传承创新的战略支点。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医院正重塑非遗技艺的当代价值体系。
“真正的传承需要解剖现代医学语境。”作为德阳医院的党委书记,非遗李氏杵针疗法第十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与康复学博导,晋松的办公室里常年悬挂着李氏杵针谱系图旁,旁边贴着正在进行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列表。他参与编制了首部《杵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为中医技术标准化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始终致力于引领行业发展。
2025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体重管理年”定为年度核心主题,旨在通过整合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构建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体系。
在这一主题框架下,医院推出“特色疗法+体重管理”新模式,将传统杵针疗法与智能穿戴设备、远程监测平台深度融合。患者不仅能在急性期通过杵针快速缓解疼痛,还可通过小程序实时上传日常健康数据,如睡眠质量、运动步数、疼痛指数等,由中西医团队动态分析并生成个体化减重方案。
暮色中的治疗室,青铜杵针划出优雅弧线,智能终端实时分析着诊疗数据。这方天地见证着中医康复的范式革命——当非遗技艺与体重管理年的创新使命相遇,千年岐黄不再仅是疾病的克星,更成为全民健康的守护者,在科技赋能下书写着“防大于治”的时代新篇。(供稿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 廖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