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屏对屏”到“心连心” 顺江社区解锁青少年心理健康“幸福密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从“屏对屏”到“心连心” 顺江社区解锁青少年心理健康“幸福密码”

2025-04-08 16:58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以前孩子一回家就关在屋里刷手机,现在还没到周末,就催我带他去社区参加活动!”近日,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顺江社区居民李女士的一句感慨,折射出社区青少年的巨大变化。

发生这一转变的背后,正是得益于顺江社区“同心筑梦·共育成长”青少年关爱项目(以下简称“同心筑梦”项目)的创新实践,通过党建引领、专业协同、沉浸体验,为青少年织就一张心理健康“防护网”,让亲子关系从“孤独星球”迈向“朋辈乐园”。

创新建立“三环联动”机制

破题青少年成长“心”烦恼

在顺江社区,一份2024年的调研报告揭示了有关青少年成长的隐忧:在辖区8-18岁的青少年群体中,32%的青少年存在亲子沟通障碍,25%的青少年因学业压力出现情绪问题,超六成家长坦言“不知如何科学引导”。

部分青少年因长期压抑而选择沉默,不知如何寻求帮助,许多家长直到问题爆发才意识到其严重性。面对这一困境,顺江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整合资源,联动心理咨询师、民警、律师等12名专业人员,组成“心语护航队”,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个案咨询服务。其中,高校心理学教授指导社区家庭教育具体工作开展,律师团队普及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法律法规。

同时,顺江社区投入保障资金,启动“同心筑梦”项目,构建“多方力量+心理关爱”融合模式,由专业团队提供精准服务、社会组织落地执行活动、社区提供资源支持,以“三环联动”的机制,全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社区防线。

多方力量织密“防护网”

沉浸式活动解锁“心”密

顺江社区的“树洞信箱”,专注为众多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匿名来信均会在48小时内得到专业回复,成为青少年的“心灵避风港”。此前,一名初一女生在信中吐露心声:“父母偏爱其他兄妹,忽视我,我很难受。”社区心理咨询师阅信后,迅速通过信中的联系方式与该女生取得联系,并在征得同意后上门家访。通过家庭治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坦诚交流,父母也学会了“如何平衡关爱”,最终成功解决孩子的心理危机。据了解,该项目运行以来,“树洞信箱”共收到37封求助信件,接待心理咨询服务200余人次。

“成长盲盒”则把心理课变成闯关游戏。在一场“情绪解压盲盒”活动中,一名五年级学生借助绘画和黏土释放压力。他的画作中,黑色漩涡占满纸张,角落却有一束微光。心理咨询师通过该画作,解读出他内心“既压抑又渴望被关注”的状态,经深入追溯,发现其因自卑心理源于长期缺乏家庭陪伴,随即为其开展专业的心理疏导。

此外,顺江社区启动亲子互动计划,帮助家庭重建信任关系;片区民警通过“法律小剧场”活动,带领青少年模拟应对校园欺凌,引导孩子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保护自我;该项目还推出“家长训练营”,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家长传授“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家长们纷纷分享孩子和自己的改变。“以前孩子成绩差,我就常常吼他,现在学会先问孩子‘你需要什么帮助’,亲子之间的冲突少了,孩子的成绩反而提升了!”家长王先生分享道。这一点,居民刘女士也深有感触,“孩子现在主动跟我们分享心事,还说‘妈妈你也是第一次当家长,我们可以一起学’。”

从“问题滞后”到“服务前置”

专业和温度亮出“暖心答卷”

这场“从心出发”的守护行动,正为更多的青少年点亮成长光芒。顺江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用专业与温度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让孩子们的笑脸一直挂在脸上。”数据显示,顺江社区在创新推行“同心筑梦”项目后,累计提供50多个小时的个案咨询服务,社区家庭亲子冲突下降40%,紧急心理干预数量、成功率均大幅提高。

“接下来,我们要把‘灭火’变‘防火’,让服务可持续。”顺江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称,社区将持续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增强服务青少年意识,扎实开展青少年心理服务,强化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线上科普+线下工作坊”常态化宣传矩阵,增强家庭心理教育能力;打造“专家+志愿者”双轨队伍,形成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闭环;深化“以心育心”模式,助力十五分钟儿童友好幸福圈建设,照亮青少年健康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