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营山明德:以茶赋能乡村振兴
营山县鹏达农牧专业合作社茶园
太阳初升,晨雾尚未散尽,南充市营山县明德乡三合寨如笼罩在薄纱之中。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山顶,一条条茶垄若隐若现,如挂在云端。一阵欢笑声传来,那是采茶人踩着晨露,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劳动。她们穿行茶垄间,指尖翻动,似按动琴键,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这里是营山县鹏达农牧专业合作社的茶园。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名单,鹏达农牧专业合作社《构建农业经营体系促进茶旅融合发展》案例赫然在列,“云端茶园”声名远播。
环境优美远山之上的生态诗行
清晨,六十岁的陈远英早早出了门,背着竹篓,踩着被露珠浸润的石板路来到茶园。她的背篓里,带着绒毛的嫩茶尖在朝阳映照下反射出荧荧光泽。“清明前的嫩芽最是珍贵。我们在茶园采茶,一天能采五六斤,挣两百多块呢。”在陈远英的笑容里,满是对这一片大山的深情。
三合寨,其实不是寨,而是一座山,连接着南充、达州、巴中三市。陈远英是一名来自巴中市平昌县佛楼镇的采茶工,多年来,与附近数百名村民共同守望着这片高山茶园。
采茶工人们在茶园里采茶
三合寨的土壤中,藏着大自然的馈赠——丰富的微量元素,这也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品质。而鹏达农牧人更懂得如何与自然共生,他们与当地大柏树畜禽养殖家庭农场签订协议,每年消纳1600吨生猪粪污,经特殊处理后制成有机肥,滋养这片土地。
茶树下,还有零星散落的黑色有机肥。鹏达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鹏抓起一把肥料,指缝间渗出的腐殖土仿佛带着生命的气息:“这些有机肥就像是给茶树喝的营养汤,让茶叶更加鲜嫩清香。”
为了将“有机”和“绿色”进行到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鹏达农牧人不走寻常路。他们将糖、醋、酒按比例调成的生物杀虫剂,装在蓝白相间的塑料瓶里,悬挂在茶树间。“这是专家提供的配方,专门对付长翅膀的害虫,效果很好。”邓鹏解释道,对于毛毛虫,他们则用烤烟的根茎熬水喷洒,既环保又有效。茶园里,可降解杀虫板、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昆虫诱捕器构建起立体的绿色防控体系,如同给茶树穿上了一层隐形又环保的防护甲。
邓鹏口中的专家,是指与西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他们与茶园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为茶园注入了科技活力。西华师范大学的唐正明教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领团队来到茶园,指导修剪茶枝、生态防控、改良茶树品种。“通过改良土壤活性和有机质,我们已成功培育出稳产高质的新品种,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鼓励。”唐教授的话语中,透着对这片茶园的热爱。
淬炼品牌让每一片茶叶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制茶坊里,茶香四溢。邓鹏站在炒茶锅前,双手在滚烫的铁锅里翻动,发出稳定柔和的沙沙声,仿佛在弹奏一曲韵味悠长的乐章。
他的掌心布满了老茧,却能精准感知每一片茶叶的火候:“传统手工炒茶有八道工序,每一步都马虎不得。”经过精心炒制,茶尖变成了香气四溢的“明德贡茶”,两叶一芽的中端茶叶制成了“陈大寨甘露”,修剪下来的枝叶被广西茶商收购制成抹茶,就连老叶子也能提取茶多酚。
鹏达农牧人深知,品牌是企业的灵魂。他们注册了“明德贡茶”“陈大寨甘露”“邓氏明德茶”三个品牌,并申请入驻南充市“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在第十届四川农博会上,“明德贡茶”礼盒吸引了众多客商。湖南采购商周先生捧着茶样,闭目深吸:“这茶香里有山岚的清新,有阳光的醇厚。”他当场签下400个礼盒的订单,价值70余万元。这已经是鹏达农牧连续两年在大型展会上斩获大额订单。
鹏达农牧的茶叶产品先后获得了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南充市特色农产品、南充市科技成果金奖等荣誉。自主品牌的茶叶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老叶子也能卖出2.4元/公斤的价格。
从茶尖到茶梗,鹏达农牧实现了全产业链开发,让每一片茶叶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不变初心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答卷
明德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分采摘、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和拣剔八道大工序。从2015年起,合作社组织村里20余位青年钻研传承手工炒茶技艺,每月由邓鹏集中开展培训和示范活动。
“我们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邓鹏说。
在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同时,鹏达农牧不断完善“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吸纳村集体入股、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带动农户增收。
2024年,合作社完成经营收入438.5万元,实现盈余110.3万元,按可分配盈余比例返还农户成员77.2万元。流转土地500余亩,支付租金约10万元;吸纳农户入园务工4000人次,支付工资110万余元。
当月光洒向三合寨,茶山上的太阳能杀虫灯次第亮起,如星火点缀其间。鹏达农牧专业合作社的故事,就像这漫山遍野的茶树,在时光的长河里扎根生长,绽放出绿色发展的璀璨光芒。从传统农耕到现代智慧农业,从单一茶产业到三产融合,这片云端茶园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