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瘠村到样板村 德阳道桩村靠什么逆袭?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从贫瘠村到样板村 德阳道桩村靠什么逆袭?

2025-04-08 11:27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春日的川中丘陵,金黄的油菜花海随风起伏,桑田新绿映衬着白墙黛瓦的村舍,四川德阳中江县通济镇道桩村正以“红色底蕴+多元产业”的崭新面貌,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曲。

道桩村曾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土地贫瘠、产业单一,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自2018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下,德阳市烟草专卖局与道桩村结对帮扶,陆续投入400余万元资金用于产业振兴。短短几年间,这片土地就以惊人的速度焕发生机:桑田连绵如碧浪,红色遗址游人如织,油菜花海鎏金淌彩,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产业旺、文化兴、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样板。

蚕桑养殖:传统产业的现代复兴

道桩村蚕桑产业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但受限于山地条件与劳动力外流,曾一度衰落。

开展结对帮扶后,德阳市烟草专卖局依据通济镇道桩村悠久的蚕桑养殖历史,综合考虑道桩村的气候和土质后,决定把养蚕作为主导产业,对原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通过规模化运作,整合成本、技术与效益,打造特色蚕桑产业养殖园,形成特色蚕桑产业养殖园。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突出造血功能,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以及蚕桑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等方式,蚕桑园为全村160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带动了全村200余名村民走上蚕桑产业致富之路。

红色道桩:历史基因激活文旅动能

1933年,“文家桥暴动”在此地爆发,是中江广大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次重大尝试,这段历史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为道桩村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

围绕红色主线,德阳烟草深化党建引领,开展乡村红色文化建设,派驻驻村第一书记统筹红色村庄建设与产业升级,推动红色村史馆、文化广场等关键项目落地‌‌。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凝心聚力,推动革命文化的时代焕新。

2022年,道桩村被中组部批准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依托红色资源,村集体开发党建品牌与绿色休闲观光产品,形成“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模式,把道桩村打造成红色教育研学基地。

道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县人大代表武仁胜说道:“作为道桩村支部书记,我非常高兴道桩村能够获得这么好的发展机会,非常荣幸能够从始至终参与到红色道桩项目的建设中,参与到发扬革命精神的过程中,也很开心能够让镇村干部职工见证道桩村的发展。”

金色花海: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走进道桩村,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游客们徜徉在花海中,拍照留念,感受春天的气息。近年来,道桩村大力发展油菜种植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品牌。如今,油菜花不仅成为道庄村的靓丽风景线,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

暮色浸染的道桩村,蚕房银茧与花海鎏金在红土地上交织成弦,奏响“产业+文旅+生态”的振兴三重奏‌。当首届油菜花节的余香渗入土壤,7.8公里产业路已悄然延伸向新绿的桑田——这里既有百年红色血脉的炽热跳动,也有新时代春风拂过时,万物拔节的清脆回响‌。

这场蝶变的背后,既是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也是内生动力与外援帮扶的共鸣,这片曾被岁月遗忘的红土地,如今每一粒苏醒的种子都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故事,永远没有终章。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