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科技“加码” 森林防火开启智能模式
“李大爷,最近天气比较干燥,是山火易发期,一定不要在森林附近使用明火,如果发现有人野外用火,请及时给我们联系。”4月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白云村,网格员周建才正逐户开展防火知识宣传。如今在纳溪,这种宣传已成为常态,深入人心。
清明节临近,春耕农事与祭扫活动叠加,森林防火压力骤增。为守牢重点林区安全防线,纳溪区充分运用科技赋能,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有效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防控网络,全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森林火灾防护网,扎实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屏障。
无人机“精准喊话”山旮旯里无死角
“乡亲们,请注意!当前为森林高火险期,严禁一切野外用火!”4月1日下午,白节镇竹海村一密林中,一阵清晰的无人机喊话声让正在劳作的村民李俭强下意识摸了摸口袋,确认未带打火机后,向无人机挥手示意。
这款无人机配备了高分贝扩音、红外热成像、高清摄像和智能识别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多角度的巡查监测。它专门针对山区地形复杂、人工巡查效率低的难题,每日对重点林区、进山路口等高风险区域进行巡航。单次巡航45分钟,可覆盖约10平方公里,巡查效率较传统人力提升5倍以上。“以前巡山要走三小时,现在无人机20分钟就能扫遍整片林区。”无人机飞手唐仕华感慨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
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展现出强大的功能。它可以快速识别林区的烟雾和高温点,并实时将数据回传至纳溪区应急指挥中心,助力精准监测火情。在防火关键期,无人机还能搭载扩音设备播放宣传音频,将防火信息传递到各个行政村。日常巡航时,它为救援队伍规划精准路线,辅助应急指挥;同时,还能对违规野外用火行为进行高空拍摄取证,配合执法查处。
为解决山区地形复杂、人力巡查难以全覆盖的问题,纳溪区级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启用搭载高分贝喇叭和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每天早、中、晚三次对辖区林地等重点区域进行巡航,不仅循环播放防火提示,还能实时回传画面,一旦发现烟雾或异常热源,立即定位并发出预警。
“20余架无人机投入使用后,火情预警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巡查成本降低了很多,森林防火能力显著提升。”纳溪区应急局安全生产监控中心主任张贵平表示,下一步,纳溪区应急局将通过深化科技应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和构建区域一体化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为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
播报杆“说话”安全“好声音”入心
“你已进入林区,请注意森林防火,不在林区吸烟、烧烤、烧草灰……”4月1日下午,在纳溪区大渡口镇镇民生村林区入口,红外线感应的哨兵系统语音播报杆自动开启提醒模式。这是纳溪区在林区入口处新增的语音提示设备。当有人或车辆进入林区时,哨兵系统语音播报杆会自动发出温馨提示,提醒进山人员时刻保持森林防火警惕,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以前在林区入口处放置一个小喇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自从安装哨兵系统语音播报杆后,只要有人员或车辆出现在感应探头前方10米范围内,系统便会自动播放森林防火警示语音,提醒人们要爱护林区,禁止携带火源进山入林。”纳溪区林业和竹业局总工程师吴雷介绍,哨兵系统语音播报杆采用太阳能供电,设计非常智能化,能够24小时提供播报服务,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很多帮助。
“对于森林防火工作来说,哨兵系统语音播报杆的应用大大提高预警和警示效果,使得林区的防火措施更为全面和及时。”吴雷说,纳溪区在主要进山路口加装53套哨兵系统语音播报杆,不仅可以及时发现进入林区的人员和车辆,提醒野外用火的危险性,还会启动红蓝警示灯闪烁警示,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增加人们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程度。
防火关键在提前设防、日日坚持。纳溪区除了持续发力“技防”外,还着力在“人防”上下功夫,持续开展防火宣传活动,建立完善防火责任制度,将全区林地等重点区域的防火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实施网格化管控,增加护林员巡逻频次、加大重点场所值守力度,同时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森林防火专项行动,排查整治野外农事用火、林区施工用电等风险隐患,及时制止野外违规用火行为,用扎实举措守护绿水青山,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
供稿方:泸州市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胡小燕 刘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