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市关工委:践行“三全育人” 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行稳致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遂宁市关工委:践行“三全育人” 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行稳致远

2025-04-03 16:24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践行‘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着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探索出可复制的‘遂宁模式’”。遂宁市关工委执行主任蒋海斌在工作会议上强调。

党建引领强根基,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

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遂宁市委书记严卫东亲自部署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制学校试点工作,丰富了协同育人载体;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关工委主任宋良勇要求市直26个成员单位将相关工作纳入“高线”目标并严格考核。各县(市、区)、市直园区党(工)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

市关工委联合市教育局、市妇联、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制发了协同育人实施意见,实施整体联动、纵深推进。此外,各级将“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机制创新聚合力,激发协同育人新动能

市关工委从机制创新入手,充分发挥主责部门的主体作用、成员单位的配合作用、关工组织的助推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共同下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的“一盘棋”。

26个成员单位依据《遂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分类指导,以射洪市为例,当地先后建立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特异体质学生、困境儿童等三类特殊青少年数据库,以及市、社区、学校三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警机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坚实防线。

市教育局建立健全了教师家访长效机制,4.2万余名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采取“定期+随访”的方式,建立了涵盖“六类”特殊群体学生的10149个档案。此外,市、县两级政法、宣传、妇联、关工等定期举办家教讲座、心理辅导和家长培训,实现了家校良性互动。

专业队伍强支撑,培育协同育人新力量

市教育局牵头与国家开放大学、四川关心下一代在线全面合作,组建了9个市级专家讲师团、13支专业指导师队伍,聘任20名家教金牌讲师、104名家教专家,发展798名家教志愿者、培育9个家教社会组织。全市高标准建立了4个市、县级家教指导中心和40个家教指导示范基地,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

市关工委依托“同心大讲堂”“专家面对面”“家长讲堂”等,累计辅导家长14.6万余人次、解决家教疑难问题280余个。会同相关单位分学段编制43万余册《家长指导手册》,深受家长好评。开设《遂宁教育·大家说》电视栏目和家教专家咨询通道,全市6.9万余名高素质家长在示范引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市关工委会同市委政法委培育361名法治副校长和193个“五老”法治帮教团(组)的“法治关爱队伍”;市民政局培育基层95名儿童督导员、1445名儿童主任和2490名志愿者,彰显了“社区社会教育队伍”的关爱作用;市关工委组织8个委(团)2000余名“五老”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走村入校进户”活动,着力育出“好种子”、浇出“参天树”。

平台赋能提质效,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

市关工委依托“旷继勋纪念馆”“伍光华旧居”“3536厂三线建设基地”等红色阵地,先后打造了“五老”讲党史、书法艺术进校园、老少互动双“十个一”活动等特色品牌和32个省、市、县级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厚植了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

市关工委创新整合了全市800余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农村青少年宫”“童心港湾”等活动阵地,形成“五老”发力“强磁场”,撑起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伞”。

目前,遂宁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有关工作机制获得省市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关工委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更多的“遂宁模式”。(供稿方:遂宁市关工委 刘顺祥)

【责任编辑:李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