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阳区孝感街道:农文旅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洁白似雪的梨花,层层叠叠挂满枝头,金灿灿的油菜花,成片片铺满大地,微风拂过,淡雅的芬芳沁人心脾;彩色骑游道蜿蜒其间,非遗展馆里潮扇与竹编相映成趣,民宿集群中游客们围坐品茗……
阳春三月,在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这片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土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个曾经以“学大寨”闻名全国的村庄,正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红伏村:红光共振模式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红伏村由老农机站旧址精心打造的德阳市首个村史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老旧农具,以及一段段记录岁月变迁的影像资料,生动地讲述着红伏村从“学大寨”时期的艰苦创业,到如今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每一步发展历程。
“2019年,我们村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村风貌改造,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随后几年,重点围绕业态调整,逐步新增了种植体验区、自然研学基地、精品民宿以及主题餐厅等特色项目。”红伏村村委员雷林英说,通过‘聚资源、融产业、享发展’的‘红光共振模式’,红伏村构建起了以农业为根基、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引擎的发展格局。
如今,红伏村已实现了从传统“种庄稼”向“种风景”,从单纯“聚产业”到深度“赋文化”的华丽嬗变。
“这些年,全村土地通过统一流转,规模化种植基地也蓬勃兴起,村内规模化种植了柑橘、油桃、无花果、樱桃、猕猴桃等等特色水果,根据季节栽种了各类时令蔬菜,真正做到四季有花、有果、有菜。”雷林英介绍说。在农业种植上,村里还和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合作使用上了前沿的数字农业技术,让田间管理步入“云监控”的智能化时代;黄土河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大棚内,先进的物联网设备精准调控着温湿度,为农作物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这些现代化农业场景被充分转化为研学资源,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奥秘,亲身体验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的乐趣,真正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
德阳潮扇、德阳糖画、木刻、皮影戏等众多非遗项目也纷纷在红伏村落地生根,红光自然研学基地、旌阳非遗展馆、染云美院等文化场所也在红伏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非遗博物馆通过展示潮扇、年画、蜀绣、面泥人等非遗作品,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传承之美,赓续中华历史文脉;“香料王国餐厅”则将农耕文化与美食体验深度融合。“我们村先后获得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等10多项荣誉,近年来观光、旅游、体验、研学等游客累计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红伏村村委委员张怡介绍说,通过“政府引导+集体经济主导+社会资本参与+村民受益”的“四位一体”模式,红伏村成功吸引了1.95亿元社会资本的注入。
目前,随着林栖・袈舍民宿、“好奇心博物馆”等一系列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红伏村将15公里骑游道、河湖公园、“三尺集”核心商圈、农文旅融合带串联成线,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全域旅游生态圈,吸引着八方来客纷至沓来。
在红伏村,“产业振兴”与“生活富裕”始终保持着同频共振的良好发展态势。张怡透露,红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现已成功突破10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3.2万元,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以前我们家住的是普通农房,后来村里统一规划和整治,又住上了一楼一底的房子。今年,我又拆掉了老房子,正在建两层小别墅,打算二楼自住,一楼出租给商户或游客。”红伏村60岁的村民杨宗旭开心地说道,现在只是在村里自己一年的收入就能超过十万元,“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出租房屋和做生意都不愁客源,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杨宗旭的讲述,从另一个侧面阐释了当地村民切实享受到的发展红利和与日俱增的幸福感。
孝感街道:全域联动打造城郊度假新地标
未来三年,红伏村将全力打造天府旅游名村样板,全力冲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目标,努力打造成渝双圈首屈一指的研学旅行目的地;聚力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和标杆。“红伏村即将迎来首位乡村运营师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体包装和再提升。”孝感街道农业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肖娟透露,目前旌阳区正在积极招募有情怀、有能力的人才进驻乡村,助力乡村发展。
红伏村只是旌阳区孝感街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街道以红伏村为核心区域,联动杨柳村共同打造‘自然研学・城郊微度假亲子游’目的地,与金马村携手共建‘田园康养旅居带’,实现区域间‘产业互补、客流互导、品牌互促’的协同发展良好态势。”肖娟介绍说,立足“一半田园一半城”的实际,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按照城乡同步、产城融合、全面统筹的思路,孝感街道精心构建“一中心、多圈层”的全域发展模式,通过探索一、二、三产业互促互融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统筹发力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今,孝感街道辖区内,黄土河生态景观轴宛如一条美丽的绿色丝带,北连杨柳村石鼓泉、南接红伏村河湖公园的生态走廊,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漫步的理想去处,更催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水韵孝感”旅游线路。同时,锁定“自然研学+城郊微度假+田园康养”定位,依托红光印象产业园区较为成熟的农业发展本底,立足自然研学小镇建设,形成“研学+”融合型产业集群,推动农文旅产业大融合、大发展、大跨越。未来,还将引入低空文旅、户外露营等业态,新建旅游停车位、驿站、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多彩孝感”旅游形象。
“我们瞄准‘成德地区的城市后花园’发展方向,以红伏村为‘精品村’,将周边村落划分为两大片区,结合‘千万工程’建设,实现区域连片联动、协同发展,努力做到‘业强、村美、民富’总要求。”肖娟介绍,目前街道正在谋划“精品村”建设项目,涵盖河道整治、道路提升、智慧农业等多个重要领域。
可以相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未来,在孝感街道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将不断讲述更多令人期待的精彩故事,书写更多令人振奋的乡村振兴华美篇章。(供稿方:孝感街道 赖雅莉 四川农村日报 余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