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窝子造梦记:五个异乡青年的“乌托邦实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窝子造梦记:五个异乡青年的“乌托邦实验”

2025-03-27 11:3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彭州这片沃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实现梦想。他们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扎根乡土,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业品牌、民宿项目或文创产品。无论是通过电商平台将家乡特产销往全国,还是用创新理念激活乡村文旅资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不仅是追梦的起点,更是圆梦的舞台。

每一次创新创业都不平凡,每一个追梦青年都了不起!自3月17日开始,《彭州发布》推出“年轻人在乡村”栏目,将目光聚焦到在乡村追梦圆梦的TA身上,他们的故事,正是新时代青年与家乡共同成长、共建彭派之城的真实写照。

彭州海窝子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一家没有招牌的老宅里,常传出年轻人的笑声。这间隐藏于烟火深处的院落,是五个异乡青年共同打造的“青年视物局”,正成为城乡对话的奇妙枢纽。他们以老宅为画布,以情怀为颜料,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故事,是青春与乡村交织的动人篇章。

跨界团队的造梦方程式

“青年视物局”是一个集创作、展览、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这里不仅是咖啡厅,还是工作室,更是向所有人开放的“文化客厅”,致力于组织多个青年团队共创乡村内容,通过内容IP孵化、文创研发、电商销售等多个方式助力乡村发展的线下空间。

“青年视物局”的五位主创成员中,有纪录片导演郑尚全、设计师杨舟、商务鬼才杨遨宇、摄影师李佳铭、策划达人赵冲冲......原本在城市的喧嚣中各自忙碌,却因对乡村振兴的共同情怀和对乡村发展机遇的敏锐洞察,走到了一起,团队像拼图般完美契合,“我们爱乡村,想讲好乡村故事,做好乡村推介。”团队成员一致表示。

城乡对话的破壁实验

“海窝子,这个看似普通的地方,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城乡融合的节点,既保留古村肌理又具备商业基因,本身就有自然流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郑尚全表示,当他们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就被这里的独特氛围所吸引。

“青年视物局”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但却隐藏着无限可能。“冲突感最具生命力”,团队决定将工作室设在这里,与相邻店打造出反差感十足的创意空间。团队特意保留斑驳的砖墙,让百年木梁与现代摄影棚形成时空对话,让直播间的观众更能感受真实的乡村脉搏。

“通过青年视角组个局。”“青年视物局”是创意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艺术的展示窗。团队在这里进行摄影创作、IP孵化等工作,他们用镜头记录乡村的美好,用创意打造乡村的文化品牌,还邀请更多的青年朋友以及村民加入,培训村民短视频创作,孵化属于自己的IP,让村民自己成为故事讲述者。

乡村好物的价值重塑

“青年视物局”不做悲情助农,而是打造“乡创无界”品牌。“我们要让每包黄精、每节香肠腊肉都会讲故事。”设计师杨舟展示着产品概念图,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每个农产品的工艺视频。这个被他们称作“乡创无界”的计划,已在古镇口搭建起首个线下体验馆,预计3月底正式运行。

“乡创无界”将集合各个村(社区)的特产,每件商品都有它的“前世今生”二维码,除了有带溯源码的农特产品,还有可体验的非遗工作坊、驻村书记的直播间等。“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乡创无界’的开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好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破解困局的青年智慧

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群年轻人也不例外。“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短缺。”郑尚全表示,他们凑了70万投入项目,也只是杯水车薪。然而,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通过商业项目的收益来补贴,努力维持项目的运转。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也遭遇过无数冷眼。作为民间组织,他们在乡村开展工作时并不被认可。村民们对他们的身份和目的充满怀疑,担心他们会收取费用,或者进行负面报道。这让他们在拍摄乡村故事、寻找合作对象时屡屡碰壁。“有老乡以为我们是传销,举着扫帚赶我们。”商务负责人杨遨宇苦笑着回忆,“来到海窝子后,镇政府有非常大的帮助,不仅在官方账号上对我们进行宣传,还帮助我们争取到更多项目,解决了我们很大一部分困难。”

他们的故事

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

共同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这群青年正在证明

乡村振兴可以成为充满创意的青春进行曲

他们的工作室没有大招牌

但每个走进老宅的人

都能在咖啡香中听见乡村新生的心跳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