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胃肠一体化诊疗”: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文化路院区普外科创新破解结直肠癌肝转移难题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肝胆胃肠一体化诊疗”: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文化路院区普外科创新破解结直肠癌肝转移难题

2025-03-19 16:49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这一临床治疗"深水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文化路普外科借助整合优势创新推出"肝胆胃肠一体化诊疗”,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为复杂转移性肿瘤患者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近日,该科成功为一名结直肠癌合并中肝巨大转移病灶的患者实施根治性治疗。为破解转移灶威胁肝脏生命器官、肿瘤负荷巨大以及原发灶最优处理等一系列难题,诊疗团队综合规划,精准施策,采用“肝脏优先”+“新辅助治疗”序贯的方式,患者在两次高难度根治性手术后顺利康复出院,展示了普外科协作下学科融合联合精准微创手术的突破性价值,为晚期CRL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范本。

据悉,肝脏是胃肠肿瘤转移的“第一站”,肝转移是胃肠癌致死的主要元凶。数据显示,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发现肝转移;15%~25%患者在做完肠癌手术后发现肝转移。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肝脏优先切除方式被认为能够首先控制对于生存影响较大的肝脏转移病灶,尤其是在肝转移病灶负荷重的情况下,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有80%~90%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治性切除。而有大概30%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因为处理原发灶后,肝转移灶进展而失去肝转移灶治疗机会。因此,详细可行的方案制定,先后有序的时机把握尤为重要。同时,还需要具备处理复杂巨大肝占位病灶的手术技术,确保患者能以最小创伤从肝切除中迅速康复从而进入“原发病灶”处理阶段,为后续根治夺取时机。

肝巨快型转移性灶

2024年12月,75岁的谢老伯(化名)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由于肿瘤分期较晚,尤其是肝脏转移灶巨大且位于中肝,直径已达12cm。当地医生告知他无法手术。突然降临的厄运犹如晴天霹雳,让谢老伯及家人顿时感到心灰意冷。不甘放弃的家人经过多方打听,慕名来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由于病情复杂,普外科(肝胆胃肠疝外科)团队结合自身优势(肝胆—胃肠一体化诊疗)以及多学科(MDT)会诊评估制定了一整套涵盖肝脏手术、快速康复、新辅助以及原发灶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计划。

任亦星教授(左一)主刀结直肠癌根治手术

鉴于肝脏转移病灶巨大且肿瘤负荷重,为挽救生命器官,抓住稍纵即逝的根治手术窗口期,决定采用“肝脏优先”策略。普外科熊永福副主任医师团队首先为患者进行了3D腹腔镜下中肝巨大肿瘤切除术。面对巨大的中肝占位,团队术前通过三维重建精准规划确保根治效果,逐一标注断肝平面重要解剖结构,以最小的创伤顺利完成病灶切除。术后患者仅4天就康复出院,进入“新辅助治疗”阶段,为后续原发灶处理争取了宝贵时间。

2025年3月,顺利完成新辅助治疗周期后,谢老伯如期来到文化路普外科复诊。由于患者年纪大、先后接受肝切除和新辅助治疗。为确保手术质量和安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知名胃肠外科专家任亦星教授带领普外科杨刚、熊永福、刘旭组成专家手术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盆底腹膜重建。由于新辅助治疗造成组织间隙粘连水肿分界不清,且患者肥胖,腹内脂肪多,肠系膜肥厚,盆腔狭窄,极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团队精细解剖逐层推进,仅用时约70分钟就顺利完成根治性手术。多因素导致患者术后吻合口漏风险大,考虑患者年龄大,已多次手术,为避免二次还纳,任亦星教授术中加固吻合口、悬吊结肠减少张力、重建盆底腹膜,最大程度降低了吻合口漏风险,避免预防性转流后患者再次手术。术后患者康复顺利,现在已进入辅助治疗与规范化随访阶段。经过数月治疗,两次高难度手术,患者终于达到根治效果。此病例的救治经验将为复杂CRLM的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患者与家属送来感谢锦旗

“结直肠癌肝转移并非绝症,但需在正确的时间窗内采取正确的策略。”任亦星教授表示,此案例的成功得益于多学科协作下对“手术时机、治疗顺序和系统方案”的精准把控。未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文化路院区普外科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基于结直肠癌肝转移“肝脏优先”的治疗路径,探索基因分子靶向以及免疫治疗在转化中的临床应用,为更多晚期肿瘤患者争取根治机会。(供稿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旭 熊永福)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