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精神,扎实推进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3月11日,“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案发布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举行。
本次活动以“AI赋能课程强基”为主题,汇聚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绘制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蓝图。
会上,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郑刚发布《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案》。该方案以“分层分类、实践导向”为核心理念,涵盖编程基础、机器学习、AI伦理等模块,并融入人工智能素养评价体系,旨在通过“AI课程”“AI+学科”“AI+跨学科”三大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石敏宣读了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聘专家和特聘导师的聘任决定,聘请王建波、熊虎、邓晖、冷君宁等人工智能教育专家担任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聘专家,聘请两校区32名家长担任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聘导师。活动现场,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聘专家和两校区人工智能教育特聘导师分别获颁聘书。
“我们既是‘嫦娥探月’‘天宫筑梦’等国之重器的见证者,更要成为未来科技的创造者。”来自天环校区2027届12班的学生谢照萌分享了参与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的经历。她说,唯有保持求知若渴的思考、永不言弃的实践、携手共进的担当,才能仰望科技星空,扎根祖国大地。
活动中,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波博士与电子科技大学熊虎教授在两校区分别带来了专题讲座。
王建波博士以《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与未来对话》为主题,从人工智能的起点讲起,层层递进,通过机器识别水果的生动案例,解析智能的灵活性、创造性和适应性三重本质特征,强调在算法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融合能力的重要性,引发了在场师生对智能教育生态构建的深度思考。
熊虎教授则从全局视角出发,以《人工智能: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题,系统梳理AI技术的演进脉络。他回顾了1950年图灵提出“机器思考”命题的历史性意义,并指出当前技术已迈入“大模型时代”,通过深入剖析AI在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的落地场景,警示大家数据垄断、伦理争议等潜在风险,进一步激发起现场师生对AI未来边界的热烈探讨。
成都高新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和成果,也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空间、课程和活动,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未来,成都高新区教育体育局将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