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作为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多所中小学积极探索构建打造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并逐渐形成特色。
近日,中国国际电视台(简称“CGTN”)走进成都高新区的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向全球观众展示了学校的AI教育、机器人课程等创新场景,及学生通过AI学习VEX工程机器人的生动画面。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成都高新区多所中小学积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过开设趣味编程、机器人搭建等课程,搭建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了解人工智能、感受科技魅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坚持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科创探究实践等领域结合,积极整合高校、高科技企业等资源,立足国家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实际开发机器人、无人机、JA课程、数学建模、化学与材料、未来城市等STEM特色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进行生涯规划与设计。
“我们还尝试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英语老师使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同学的口语发音和语法进行实时评估和纠正。同时也注重培养同学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语文课堂上,让AI根据诗歌生成一幅展现其意境的图画,能够直观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韵味与美丽,也引导同学们用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AI+教育“的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2024年,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获评“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为更好提升全体学生的素养,学校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三级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基于项目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创意制作类、实验探究类和实践应用类课程中不断探索,以提升人工智能课程实施效能。除常规教学外,还常态化开展面向全校的人工智能创新活动。
学校建设了一支创新素养高的人工智能教师队伍,主持省市级人工智能课题两项,建有成都高新区青少年科学院人工智能分院,配备建设了计算机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创客实验室、AI火星太空农场等功能丰富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个性化的在线学习空间。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将围绕国家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战略,加快人工智能教育空间、课程和活动建设,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努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和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近年来,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实践案例和经验。
学校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等多方面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例如,成都高新区康和小学引进了智慧书法教室,智慧书法教学系统不仅提供了“六步临摹法”“边看边练”“单钩”“双钩”等多个高效的练习方法,还可从笔画、结构方面对学生的书写进行AI专业评测和指导;成都高新区新川科技园小学利用AI技术开展虚拟农场、智能机器人等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通过搭建智能研修平台、开展数字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与此同时,教师积极借助AI辅助教学评价工具,在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及考试成绩等数据分析后,可有效提高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优化学校治理方面,学校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勤情况、行为表现等数据,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点;采用智能排课与资源调度系统,自动生成最优的课程安排方案,大幅减少了人工排课的工作量,避免了课程冲突、资源闲置等问题,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川省教科院附属小学教师使用人工智能教学评价工具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通过系列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集聚社会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的素养,激发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