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失去的肛门 破解"永久造瘘"难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成功实施直肠癌术后造口还纳联合盆底重建肛门原位成形术
创新医疗技术,突破技术攻坚,服务百姓健康。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近年来将临床技术提升作为高质量内涵发展的破题之举,采取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前沿技术的创新开展。2024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获评四川省医学中心,坚持聚焦“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的中心目标,聚力“三高”的中心定位,探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现代化医院样板,以省医学中心为核心,发挥“龙头”辐射带头作用,带动省域内医疗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在这样的背景下,该院胃肠外二科医务人员积极探索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奋力谱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日,胃肠外二科迎来一项重大手术技术突破,首例Miles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造口还纳联合盆底重建肛门原位成形术成功完成,患者顺利出院,开启了新的生活。据悉,该手术在国内有零星报告,在川渝地区尚属首例。
通常情况下,直肠癌距肛门5CM以内应该实施Miles手术(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腹壁造口),这样患者会失去原位的肛门,改为经腹壁的造口排泄粪便,会因此生活不便,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会有严重的精神负担。60岁的赵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患者。2023年,赵先生被诊断为低位直肠癌(低分化腺癌),临床分期为三期,经多学科会诊后,患者接受“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新辅助化疗方案,经过三周期的化疗后,接受Miles手术。手术后赵先生非常不适应腹部造口排便的状况,有强烈的恢复原位肛门的愿望。
2024年6月,赵先生打听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二科主任周彤教授在结直肠癌领域的造诣,找到周彤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面对患者期待的眼神,周彤教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这类手术,有所了解,但实施困难,川渝地区目前没有此类报道。除了再次手术的困难,其最难的地方是原位再造肛门是否有满意的功能,如果手术失败,患者不仅会承受两次手术的打击,还会在经济上有较大的损失。周彤教授没有对赵先生隐瞒手术存在的困境,而是详细解释了这个手术的风险和挑战,在赵先生的配合下,医患站在一起共同协商治疗方案。根据方案,手术的实施放在1年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性训练即日就开始,同时还要完成术后的化疗。因为造口还纳及原位肛门的恢复需满足两大核心条件:肿瘤无复发转移及盆底解剖结构的可修复性。
然而变化总是比计划快,刚过完2025年春节的赵先生来到了周彤教授的门诊,其面容憔悴,消瘦明显,自述上腹疼痛,进食后有呕吐。周彤教授暗想难道患者肿瘤复发了?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呀!赵先生2月12日住院后经检查没有直肠癌复发转移的征象,但有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梗阻。通过多学科讨论及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协商,周彤教授医疗团队决定一次性的对赵先生实施两个大手术,切除胃大部解决幽门梗阻同时造口还纳,原位肛门成形。经过充分术前准备,2月17日,赵先生被推入了手术室,接受了“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空肠空肠吻合术+乙状结肠造口还纳+盆底重建原位肛门成形手术”。手术历时5小时,手术特点和亮点包括:微创技术全程应用,腹腔镜精准分离粘连,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术后恢复周;盆底功能重建,重塑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恢复控便能力;术式联合实施,兼顾患者胃部合并症处理,实现“一次麻醉,多问题解决”。
回到病房,在胃肠外二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赵先生很快康复,9天后就办理出院,他表示:“从依赖造口袋到恢复自然排便,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尊严的重建!”
术前患者因疾病和前期手术导致的身体状况,与术后恢复良好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其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微笑,这些图片不仅记录了患者的康复历程,也见证了医学技术的创新。
周彤教授介绍:“本例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肿瘤根治与功能保留的平衡。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微创技术及术后快速康复(ERAS)管理,患者不仅实现肿瘤根治,更重获生活质量。”
该例手术在结直肠癌术后功能重建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Miles术后造口还纳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尤其对肿瘤分期较早、盆底条件良好的患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四川在结直肠手术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让一部分有潜在恢复条件的患者重新找回失去的肛门,为更多miles术后永久造瘘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新生活。
据悉,作为川东北地区结直肠癌最专业的技术科室,周彤教授医疗团队每年完成近500例大肠癌手术,其亲自参加的直肠癌手术保肛几率达99%以上。从2006年以来,周彤教授一直致力于实施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率先在川东北地区开展腹腔镜下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ISR)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及低位直肠癌适型保肛手术(CSPO)。(供稿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邓同杨俊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