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省医学中心硬核实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团队在肝癌放射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彰显省医学中心硬核实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团队在肝癌放射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5-02-28 14:30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药学学报》(IF14.8,中科院医学、药学双1区,位列Pharmacology & Pharmacy学科非综述类综合期刊第一位(1/354))在线发表了一项由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联合厦门大学分子影像研究所完成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创新性开发出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超稳定均质放射性碘油制剂(SHIFT-radiolipiodol),为解决肝癌经动脉放射栓塞治疗(TARE)中放射性栓塞剂的稳定性难题提供了新方案。该研究已通过中国临床试验注册(ChiCTR2400087731),并完成首阶段临床验证。

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病种之一,中晚期患者可采用经动脉放射栓塞治疗。与常用的肝癌栓塞化疗治疗相比,放射介入通过肝动脉在肿瘤病灶中精准注入放射性核素,栓塞肿瘤血管并释放辐射,实现物理杀伤,避免化疗药物依赖,可以极大提高肝癌治疗的有效率。然而,传统放射性碘油制剂存在核素易泄漏、体内分布不可控等问题,可能导致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等并发症,制约了其临床应用推广与安全性。针对这一技术瓶颈,研究团队历时五年攻关,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引入核素药物领域,通过精准调控压力、温度等参数,实现了放射性核素(¹³¹碘、¹⁷⁷镥、¹⁸氟等)与碘油载体的稳定结合,打造出一个高效、安全且经济的通用载体平台,为多种核素的介入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有望极大拓展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场景。

实验数据显示,新型放射性碘油在体外实验中展现出99%以上的核素标记效率,72小时核素释放率控制在5%以内,较传统混合法制备的制剂提升超过10倍稳定性。在动物模型中,经肝动脉介入给药的放射性碘油在肿瘤部位呈现特异性聚集,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放射性摄取比超过50:1,且未观察到核素在骨髓、甲状腺等敏感器官的异常蓄积。据介绍,该技术可兼容治疗性核素(¹³¹碘、¹⁷⁷镥)与诊断性核素(¹⁸氟),为肝癌的“诊疗一体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项目团队负责人熊永福副主任医师表示,超稳定放射性碘油技术的主要突破在于通过物理封装策略替代传统化学标记法,从根本上提升了核素载体的体内稳定性。相较于现有放射性微球制剂,新技术保留了碘油在肿瘤血管的靶向栓塞特性,同时解决了核素泄漏风险,为个体化剂量调控创造了条件。医院当前临床数据仍属初步验证阶段,后续需通过更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深度贯彻四川省"核医药创新转化18条"政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针对肝癌经动脉放射栓塞治疗的国际性技术瓶颈,医院肝胆外科—核医学—介入治疗—分子影像交叉团队历时五年研发的"超稳定均质放射性碘油(SHIFT-radiolipiodol)"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独创的超临界流体封装技术攻克了核素体内稳定性难题。医院于2023年获批川东北首个《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四类证)》,成为国内少数具备自主放射性药物研发资质的医疗机构,并建成西南地区首个配备金属核素固体靶医用回旋加速器的放射性药物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实现铜-64、锕-225等新型核药规模化生产及临床应用。本研究成果不仅彰显了医院在核医学领域的引领地位,更为四川省建设国家核医疗创新中心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临床转化范式。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李素平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南充市科技研发计划专项以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科研专项等课题资助。(供稿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李方健熊永福)

【责任编辑:刘桢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