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已经成了一张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四川的靓丽文化名片。再加上今年是都江堰建堰2280周年,此次放水节显得更有意义。如今,放水节即将启幕,现场筹备情况如何?
“突突突……”伴随机械的轰鸣声,挖掘机铲起黄土缓缓倾倒在地上以提高堰边高度,随后工人抬起竹笼安装在合适位置,并不停往里填塞卵石;另一边,十几架6米高的杩槎横贯河道,工人正忙着捆绑竹绳……近日,在2024都江堰放水节杩槎挡水围堰项目现场,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
施工现场位于都江堰水利风景区小索桥旁,今年4月4日清明节放水大典将在这里盛大启幕。“经过前期一系列筹备工作,目前项目建设已全面铺开,每天大约有30人在场施工。”项目工程负责人刘庆介绍,该项目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都江堰渠首管理处牵头建设,主要为放水大典建造表演设施,总工期20天,计划于3月30日前全面完工。建设内容包括竹笼围堰和杩槎围堰两个部分,整个工程将编制竹笼270匹、制作安装杩槎15栋、黄泥填筑270方、卵石填筑450方,杩槎围堰全长48米、竹笼围堰64米,完工后能蓄水4600立方米。
这边建设火热,那边准备充分。分竹、去结、剥竹……在工地不远处,几名师傅正在编制建设所需的竹笼、竹笆和竹绳。“每年放水节,放水大典都将再现古时放水盛况。”刘庆介绍,以前,当枯水季节来临,当地民众便用杩槎、竹笼等筑成临时围堰,拦截岷江水流并淘修河床,加固河堤,称为岁修。到了清明时节,成都平原春耕急需用水,人们便拆除杩槎,引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沃野。
据了解,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堰工技术之二,杩槎和竹笼不仅用作岁修截流,还被广泛用于砌岸、护堤、抵御洪水,同时还可用作施工的临时围堰,也可用于抢险堵口和护岸工程。此外,其还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易拆易建、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这种遵循自然之律、善借自然之势、善用自然之资的治水之道展示了古代都江堰人的聪明和智慧。(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