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朴素第一老——纪念张澜先生诞辰148周年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4-03 11:00:14 编辑:杨仁昌
4月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原主席张澜先生诞辰148周年的日子。张澜先生一生为官清正廉洁,生活艰苦朴素,是杰出的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人民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者。
1872年,张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从小就随父亲读书种地,经常打光脚,穿补丁衣服,在父母长期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德。在研读孔孟之书的过程中,他深深吸取了儒家的仁义思想和道德观念,常以“自爱、自修、自尊、自强”自勉。数十年来,张澜一贯身着土布衣,头戴瓜皮帽,脚穿青布鞋,布衣淡饭,习以为常。
新中国成立后,张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虽身居高位,却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在饮食上,张澜先生一日三餐,每天早饭是大米粥或小米粥,主食不是大米饭就是馒头;午饭至多不过两个带辣子的菜,几片夹奶油的面包或馒头或带芝麻的烧饼;晚饭也只增加一点核桃仁捣成的糊糊,夹在面包片里吃。张澜除习惯散步遛弯,别无嗜好,烟酒不沾,也没有喝茶的习惯,即使是朱德、陈毅、罗瑞卿、彭泽民等同志来看望他,也从不备烟茶,都是白开水一杯了事。
在工作上,张澜工作繁忙,每天早晨八点钟去中南海上班,经常要到晚上九点或十点钟才回家休息,日子一久,毛泽东发现张澜年迈多病,身体很虚弱,劝他不用天天上班,在家多休息。外国元首和国庆观礼代表团送给毛泽东的中药和滋补药品,毛泽东多次派人分送给张澜。有一次,毛泽东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送给他的6支100多年的野人参分送了两支给张澜,而张澜并未享用。在他逝世后,这两支人参由他的大女儿张茂延捐赠给了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标本室。
1950年,中国政府在决定抗美援朝前,张澜曾提议,中国刚结束多年战乱,应该休养生息。可是,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国必须出兵了。张澜先生的学生朱德给张澜做工作。张澜说,要是中央定了,那我就带领民盟坚决支持抗美援朝。当时中国刚刚解放,财经十分困难,中国共产党动员全国人民捐款购买飞机大炮。从那时起,张澜就开始节衣缩食,把工资留一小部分留作家用,其余的倾囊捐了两千万元。1951年6月,民盟专门成立“抗美援朝爱国武器捐献委员会”,全盟认购数为15亿元,民盟盟员们各个奋勇争先,爱国不落人后,很快就捐了34亿元。
1952年,斯大林为增进苏中友好,送给新中国五辆“大基斯”,毛泽东指示批给张澜一辆,张澜先生推却说,“毛主席要,是应该的,我怎么能与毛主席比呢,主席为全国人民日理万机,再说,我这么大岁数了,不常出门,有辆车坐就很好了。我看,要比不能比待遇,要比贡献、比功劳才是。”后来反映给周恩来,周恩来亲自上门做工作,半开玩笑地说:“表老先生,就这么定了。你原来坐的那辆车是美帝国主义的,我们现在坐老大哥的车是应该的嘛,不能坐着‘资本主义的车开向社会主义呀'......”说得张澜哈哈大笑,这才同意换新车。
张澜向来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殊化。政府配给他的小车,除他因公外出使用外,家里的人,就是年老的张夫人外出,也不用公家的车,而是乘公交车。
张澜一生勤奋学习、生活俭朴、为政清廉,世人有口皆碑。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不是以寿的长短来计算的,立功、立德、立言,这才是中国人估计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一个人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才算是有价值的人生。”他为公益事业捐赠了大量资金,他的布衣长衫从家乡穿到繁华的上海,穿到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高尚情操赢得了毛泽东同志和胡耀邦同志的由衷称道,也赢得了我们大家长久的怀念。(张澜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