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毛家乙:你在“疫”线跑 我在“家”里守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2-22 13:19:02 编辑:魏巍
“今天我县全面恢复客运班线,小赵你过去采访一下运行情况,多采访两个乘客。记得戴上口罩,注意安全。”2月20日早上7点,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眉山市仁寿县融媒体中心新闻部主任毛家乙已经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打电话安排工作。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深夜回家,已成为了她的工作常态。
守好阵地 等你平安归来
38岁的毛家乙有一头齐肩的短发,因为20多天没有好好打理,显得有些毛糙,只得扎成马尾。厚厚的眼镜后,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也由于连续熬夜,布满了血丝,没有了平时的美丽。
“眉山的疫情通报出来了,赶快发布!”
“黑龙滩文旅项目复工复产要做条新闻,小潘赶紧出发。”
“刚发的新闻有评论,马上回复。”
一走进办公室,毛家乙就像走进了战场,一边安排工作任务,一边飞速打开电脑,查看文件、编辑修改稿件。自从抗击疫情以来,每天记者编辑从一线采写近300条新闻稿件,她一一审核发布,还要为外出采访的记者调度车辆,准备口罩、消毒液和其他物资保障。
在仁寿县融媒体中心指挥大厅办公区,50张办公桌整齐排列,毛家乙的办公桌就在其中。记者编辑们分头采访去了,空荡荡的办公室没几个人。可哪怕疫情期间允许在家办公,毛家乙也一直以办公室为家,每天她第一个到,也一定是最后一个离开。
“这儿是我们记者编辑的阵地。他们在一线奔跑,我必须坚守好阵地。我希望我的坚守,能让他们不感到孤单、更有干劲!”毛家乙说。
“每天都要跑两三条新闻,累得想发火,可每次回到办公室,看到毛主任都在忙前忙后,还抽出时间来关心我们,觉得太温暖了,再苦再累也没有了怨言。”记者马竞遥笑着说。
凌晨电话 夜晚通宵未眠
“毛主任你好,我刚刚接到一个消息,今天上午8:30我们这里有位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回家,你们能不能来报道?”2月15日凌晨1点,刚刚回家的毛家乙收到仁寿县龙正镇宣传委员陈珏西发来的微信,她马上向领导汇报,安排记者,联系车辆,一忙就是一个多小时。由于融媒体中心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记者临时采访,领取设备、安排车辆,都需要和其他部门协调。一通电话打下来,尽管大家都理解,她也赔了无数个不是。
“半夜三更的,大家都睡了,不敢发信息,怕收不到。只好挨个打电话。看到我们的记者天天那么累的采访,吃不好睡不好,我很心疼。我也想让他们好好休息。可这样的新闻,又必须提前联系好、准备好。”毛家乙愧疚地说道。
尽管如此,毛家乙的手机从来不关机,连微信提示音也都开到最大,惟恐错过任何消息。“新闻人就是这样,加班像吃饭一样频繁,通宵都是经常性的。”
疫情期间 多少愧疚深埋心底
“妈妈,我今晚可能还是要1点过才回来,你们先睡,不要等我。”几乎每天,毛家乙与母亲的电话内容都是这样。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毛家乙就一直处于加班状态。晚上12点回家就算早的,可即使回家,也要在电脑前工作到深夜。毛家乙的丈夫是仁寿电信工作人员,去年11月才动了一次大手术,如今同样奔忙在防疫一线。孩子寒假在家没人照料,只好请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前来帮忙。
“我妈妈很担心我,看到我每天早出晚归的,回家还电话不断,一急就要唠叨,说我一个女娃家家的,不照顾家庭娃儿,不晓得夜半三更的在忙啥子。我晓得她是关心我,但有时候心里还是很不好受。”毛家乙说道。为此,她每晚回家都是蹑手蹑脚的。“怕吵醒他们,更怕母亲唠叨。”
“我们的工作餐是晚上六七点钟,常常一忙就忘记了,错过了。等到一两点钟回家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就泡点方便面,端到阳台上去,赶紧吃完。”毛家乙说这些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
“我觉得对不起妈妈,她那么大年纪还在为我操劳;我也对不起儿子,自从当了新闻部主任,就没有好好陪过他。这次疫情,让很多父母和子女宅在家中增加了感情,可我,却一天也没有陪过他。”毛家乙的眼圈有些红。不过她很快调整情绪,笑着说:“等疫情结束了,我再好好陪他们。”
疫情期间,毛家乙和仁寿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编辑们一道,不忘记者初心,齐心协力,不分白天黑夜,不畏艰辛危险,到医院、到隔离点、到卡点……采写发布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实现全覆盖、多形式、最彻底的宣传,引导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积极支持参与防控工作。(余莉 潘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