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可认养,来源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保存,责任可追查,产品可召回……近日,位于贵州省岑巩县塔山村的这座“智慧猪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产能扩展和信息化建设“升级版”,不仅能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还可以让消费者隔屏“认养”,并了解“猪的一生”。
这项升级改造工程已在5月初启动建设,预计8月建成投用,届时存栏母猪数可达550头,出栏肥猪数11000头,预计总收入增至2600万元,可实现利润520万元,计划分配利润达350万元,可带动7个贫困村的1017户贫困户,以及另外2个非贫困村的235户贫困户。
如今,在电子科技大学的精准帮扶下,这座绿水青山正在变成塔山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在穷山沟里“养”出了一个千万元级别的大产业,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塔山村历史上的第一次。
养猪管理“智慧化”
11个人管理年出栏一万头的大猪场
塔山村是岑巩县典型的贫困村,山大沟深,人均耕地很少。2016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对口扶贫岑巩县,并选派“90后”辅导员赵冰驻村扶贫塔山村。当时,村里有贫困人口199户757人,占全村人口的40.4%。
这样一个贫困村,哪里来的智慧化养猪场?此前,村里有一位“研究生猪倌”郑培坤,自2012年返乡创业,成立了“双农牧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出栏50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努力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2016年8月19日,时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校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亚非带队到塔山村实地考察,与郑培坤一起探讨如何通过养猪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双方一拍即合,从此,“智慧养猪”的理念逐渐变成了现实。
从2017年1月起,电子科技大学先后投入资金近100万元,为“智慧养猪”项目完成智慧化管理系统开发和硬件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该项目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投资30万元,建成了养殖环境感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远程管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采用信息技术之后,从自动监测到精准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用信息技术养猪,并不是花架子!”郑培坤表示,只需要6个人就可以管理一个年出栏生猪10000头的养殖场,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事。
逆势增长“迎大考”
短短几个月出栏4600头、销售1300万元
“走一步,看三步。”电子科技大学着眼长远力推“智慧养猪”,是为了解决脱贫以后的致富问题。电子科技大学挂职岑巩县委副书记谢继华说:“只有长远考虑、高标准发展,把养猪事业做大做强,才能为塔山村未来的发展提供持久支撑。”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负责养殖技术和日常管理的师傅只需要在视频监控室里,就可以看到20栋猪舍内的实时情况。除了视频监控,猪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以及氨气浓度调节都有传感器自动检测调节,既智能又精确。
但“智慧养猪”的信息化并不止步于此。2018年12月完成的第二期项目,完善了养殖场的信息管理系统,新建了养殖信息可追溯系统和存储与展示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养殖的标准化和生产管理的效率。
紧接着的第三期项目进一步推动养殖场向可全程溯源的高端养殖转型升级,提升了养殖场的知名度,并尝试开展了“年猪”认养活动,实现生态养殖与消费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在线认养”生态猪
电子信息助力养猪走向“品牌化”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智慧养猪”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生产和销售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从一种行业趋势变成了现实选择。同时,从“规模化”到“品牌化”的转型升级,也对“智慧养猪”的生产和管理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月,“智慧养猪”四期项目建设启动。电子科技大学再次投入近25万元,主要帮助“智慧养猪”建设完善“健康猪的认养管理”和“可视化营销”等内容,具体包括:物联网系统的升级维护、猪只身份智能识别系统、健康猪生长信息采集系统和健康猪认养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
据介绍,本期项目还将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既实现养殖环境信息自动采集上报,又实现数据与养殖决策系统和环境调控实现联动,减少人工干预,确保猪只生长环境的最优化,减少人工参与数据采集流程,提升数据采集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达到节省饲料、药品和人力投入,确保养殖效益最大化。
目前,项目管理团队有主要技术人员8人,包含养殖专家、大数据专家和技术管理专家等组成,项目进展顺利。谢继华表示,学校将继续支持塔山村把养殖小区建设成为当地“智能养殖”的经典样板,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循环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作为“智慧大农业”的养殖实践,率先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