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科技动态 > 正文


硬科技创新实力 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工作者迎来“高光时刻”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3-25 18:15:17    编辑:田佳平


  近日,经过国际岩石物理与测井学会常务委员会在美国投票决定,授予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华研究员2020年度“SPWLA卓越服务奖”(SPWLA Meritorious Service Award)。该奖项旨在表彰过去一年为学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和专家,每年评选一人,王华研究员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得者。SPWLA将在今年于加拿大班夫召开的年会上进行颁奖。

  过去一年,王华联合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西南地区6所高校的学者成立SPWLA中国西南分会,这是该著名国际学会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成立分会。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电子科大在全球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拓展了学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际化程度,为学校“空-天-地”一体化地球科学研究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赋能疫情防控

  3月1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了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

  这其中就有电子科技大学杨正林教授团队联合企业共同研制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该试剂已进入量产,并应用于包括武汉、成都等全国各地多个医疗机构的抗疫第一线,也将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检测工具。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工作者加班加点坚守科研一线,争分夺秒与病毒较量,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吹响协同攻关“集结号”

  
尽管还在寒假期间,电子科大就未雨绸缪,吹响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攻关“集结号”。

  2月4日,该校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研力量,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的相关研究,鼓励不同单位协同攻关、跨学科合作,并将协助相关科研人员协调各方优势力量,充分发挥附属医院作用,集智攻关。

  同时,瞄准国家防控疫情急需,在校内以指南发布方式优先启动一批集成攻关、交叉融合类项目研制工作,支持校内各科研团队在发热监测、检测诊断、治疗处置、病毒灭杀、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开展集智攻关。

  被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点赞的科研成果,正是该校科研工作者勇担使命、集智攻关,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控制疫情和战胜疾病的生动实践。

  人工智能赋能疫情防控

  
通过测温区时,系统可以自动检测通过者体温并进行异常提示,极大方便体温监测工作开展。疫情期间,该校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殷光强组建起一支多学科团队,紧急攻关研发了全域测温雷达系统。

  精度高、识别准是这套系统的特点之一,其测温精度误差在±0.1℃以内。同时,实现了无感知、速度快,最大支持2×5米范围内实时测温,可以有效规避人群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疫情期间,像殷光强这样的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研究基础、根据防控一线实际需求研发战“疫”黑科技的科技工作者,电子科大还有不少。
 

“小护士”智能护理机器人 

  不用戴口罩,也不用穿防护服的“小护士”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根据设定的程序自主导航,进行喷洒消毒,派发药品,还可以对病人进行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测试。

  电子科大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彭倍教授介绍,这款机器人还能通过人脸或指纹信息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搭配热成像人体高精度测温系统,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预警,极大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和院感风险。目前,“小护士”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应用。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公布后,如何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确诊病例的具体位置?电子科大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合作方联合推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卫星地图速查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带来的“太空视角”,让确诊病例分布位置尽收眼底,并显示出附近的确诊病例分布与自己的距离,为公众提供免费的疫情防控公益服务。
 

杨正林教授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应用

  从研发到上线,用时不到10天。在系统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体现了奉献精神,大家反复测试、校正、调整、优化,时常鏖战到凌晨,最终把官方发布的疫情文字转化成了一目了然的“疫情卫星地图”。

  作为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双一流”大学,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加大防疫科研攻关力度,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出成电人的力量。(陈荣麒)

‖ 专题活动

微信扫码
网页右上角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