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 > 正文
去年成都收获287个空气质量优良天 较2018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78.6%
来源:成都日报 时间:2020-01-20 09:34:14 编辑:祝丽思
过去的2019年是成都环境空气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19年半年优良天数(132天)与2013年全年优良天数持平,全年优良天数创下287天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78.6%;PM10、PM2.5浓度分别为68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城市中排第79名,较去年同期提升27名,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率在168个城市中排第25名。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国家“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市2019年的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实现了四个突破: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首次实现SO2、CO、PM10、O3四项指标达标,其中PM10首次达标;22个区(市)县首次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个县首次实现6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成都处在独特盆地地理气象条件下,人口密度大、工业化进程快、城镇化水平高,在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双重压力下,能取得如此改善成效,实属不易。”该负责人表示,这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共建共治共享。
“好气质”的背后,得益于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协作配合,以及兄弟城市间的联防联控。2019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不断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在产业结构上,印发《成都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烧结砖瓦结构调整方案》,严格控制产能总量,打造13家绿色生产标杆企业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在能源结构调整上,改造、淘汰粮食烘干设备燃煤设施26套,完成省内首台大蒸吨燃气锅炉“气改电”。在健全交通结构上,地铁公交出行分担率超50%。科学划分“三区三线”,高标准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启动建筑工地封闭施工试点。
与此同时,成都认真贯彻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建立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轮值主席制度,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成都先后多次牵头组织召开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系统联席会、重污染天气应急会商等会议。
科技治气,“对症下药”精准治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探索是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战役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成都通过精准溯源、研判、管控,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治理。在寻找污染源方面,我市成立首个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2019年夏季首次在成都平原开展臭氧及前体物联合多组分、长时段联合观测,精准溯源臭氧污染成因。在管控方面,创新打造成都“数智环境”系统,有效接入电力、住建、城管等部门数据,实现了对企业电力数据的实时调度、工地扬尘和运渣车的实时监管。并在全国率先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备案管理工作,对4.2万台工程机械实行“身份证”管理和在线监管。在具体治理方面,我市充分利用网格化微站、激光雷达、VOCs走航等技术和“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及时调度管控排放异常区域污染源,实现“靶向”治理。自主研发公交车“车载式空气净化装置”并投入使用。多尺度喷雾(淋)除霾设备在11个工地累计安装70余台,汽(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累计推广2.2万余支。
全民参与,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近年来,成都市民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大气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2020年,我们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环境保护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依法治气、精准治气、科学治气、联动治气,以臭氧为夏季防控重点,以PM2.5为冬季主攻方向,强化氮氧化物管控,推动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发展,坚决打赢2020年蓝天保卫战,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坚强的环境支撑。”上述负责人说。(缪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