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 > 正文


公园怎么建?树木怎么种?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来了!

来源:成都商报    时间:2020-01-04 10:20:22    编辑:刘婷婷


  比起旅游景点,很多城市的公园反而更出名:纽约城市公园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市中心,是世界各地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而在新加坡,国土近八分之一都是园林,公园成为了城市“标签”。
 
  成都也提出要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怎么建?树木如何种?日前,成都发布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版)》(以下简称《导则》),一一解读未来公园城市的具体模样。
 
  ■山地公园模式
 
  “生态保护区+特色镇+服务节点”
 
  《导则》对山地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天府绿道四类公园绿地和绿道的设计方向给出了详细指导。
 
  其中,山地公园将按“生态保护区+特色镇+服务节点”的模式建设。特色镇作为服务中心及出入口,并结合服务半径及交通转接点设置服务节点,承载基本旅游服务功能。比如,山地公园在沿龙门山脚、龙泉山脚形成沿山旅游通道,串连山脚各个特色镇;将外部高快速路接入沿山旅游通道或特色镇,实现周边区域的快速到达。
 
  《导则》规划了山地公园的服务中心旅游设施配套标准,除了800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餐饮设施等,还包括可停放至少300辆自行车的自行车租赁点,并要配套露营地、民宿、公共wifi服务站等旅游设施。
 
  郊野公园则是在保障区域内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打造。《导则》对郊野公园的人口规模控制引导进行说明:园区型特色镇人口规模宜控制在3万~5万人,部分超过5万人;景区型特色镇控制在5000~8000人;农村新型社区宜达到5000人以上;林盘聚落控制在100~500人。
 
  《导则》提出,对这类公园,应注重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梳理和保护,对有价值的林盘聚落坚持“多改少拆”,植入商务、会议、博览、度假、双创、社团组织等多种功能,实现林盘功能提升。
 
  ■城市公园绿地
 
  游人通行区树下净空大于2.2米
 
  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则更加明确,包括满足1000米服务半径的综合城市公园、专类公园,以及服务半径为500米、300米的小区游园、街头绿地等形态。
 
  由于更贴近普通市民,这类园区的规定甚至细化到该种什么树、树应多高。比如,儿童活动集中区,宜种植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灌木或乔木,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看护。而游人通行区,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米。
 
  《导则》还提出,城市公园绿地要增设满足各年龄人群需求的游憩设施。具体而言,根据不同人群活动能力在适宜的半径内增设相应游憩设施。根据儿童的活动半径和游乐需求,以300米为服务半径,至少增设1处儿童游憩设施,如儿童滑梯、儿童迷宫、旋转木马、沙地等;根据青少年的活动半径和游乐需求,以1000米为服务半径,至少增设1处青少年游憩设施,如乒乓球桌、羽毛球场、篮球场等;根据中老年的活动半径和游乐需求,以500米为服务半径,至少增设1处老年游憩设施,如曲艺舞台、老年健身设施、老年门球场等。
 
  此外,应根据植物的季相特点,打造春夏赏花、秋季观叶、冬季闻香的四季花卉彩叶城市景观。按照智慧城市理念,设置通信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宜结合背景音乐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宜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紧急求助报警系统等。
 
  ■六类公园社区
 
  新区内要城绿交融、嵌套组群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公园社区的规划片区由若干公园社区单元构成,每个单元范围与15分钟公服圈范围一致。《导则》将公园社区分为六类:
 
  构建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绿色社区,在旧城公园社区内引绿入城,优化公园布局;在新区公园社区内形成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群化布局,把城市放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美丽社区则提出要降低开发强度,优化城市形态,严格按照形态分区容积率要求,实现“簇群错落、透风见绿、疏密有致”。
 
  共享社区则要打造“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的设计理念。街区内部公共空间宜邻近主要街道布置,沿主要街道的商业商务及公共建筑鼓励采用底层架空式布局,避免过度封闭。
 
  人文社区则应在小游园、广场等开敞空间打造文化小符号,以小微型文化载体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记录城市符号,传承城市记忆。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活力社区,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构建创新产业链。
 
  “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生活社区,社区内公交出行要占机动化出行70%以上,形成“公交+自行车+步行”出行模式,全面促进低碳出行。(红星新闻 叶燕 邹悦)

‖ 推荐专题

微信扫码
网页右上角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