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是李白诗篇里的成都。
今日之成都,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初步呈现。
在10月24日举办的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重磅发布了成都近年来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探索和实践,包括《公园城市·成都实践》《公园城市发展报告(2020)》《公园城市·未来人居示范研究》《鹿溪智谷公园社区规划建设——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实践探索》《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等。
这是成都向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也是成都交出公园城市建设近三年的成绩单。
从“首提地”到“先行区”
2011年底,天府新区正式启动建设。从建设之初,天府新区便坚持“先绿后城”,严守70.1%的生态用地底线,在此基础上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塑造城市形态。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程到成都市和天府新区调研指导,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时隔两年后,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到支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其中,不仅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公园城市系列实践的充分肯定和深化探索生态文明思想城市表达的殷切期许,更是为成都城市发展指引了方向,对于成都市更好理解把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成都坚定把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持续推进城市营城理念、发展方式、建管模式变革,科学组织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坚定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初步呈现。
从“公园城市”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在探索现代化城市建设上迎来了新篇章。作为成都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框架下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国家定位,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必将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宜商宜居宜游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迈入世界级城市行列的必经之路。
天府新区交出时代的答卷,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天府经验”。
向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日趋增强,全国经济总量排名从2009年第13位跃升至2019年第7位,GaWc全球城市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拉升至2020年第59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公园城市的生态优势、治理效能和活力韧性进一步彰显,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可以看出,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正逐渐形成一份独特的“中国方案”。“最新的全球事件表明,公园城市愿景不仅是为了提供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在公园城市原则下获得的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将保护我们更好地抵抗流行病。” 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上,远程参会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解决方案司司长拉夫•塔兹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公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必将承载更多的绿色价值和全球目光。
从绿水青山到“人城境业”高度融合,图为成都市新津区红石涵养湿地公园。
公园城市是什么?是城市里建新公园,还是公园之中有城市?这些问题对于两年前的成都还是未知,而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找到了答案。
作为全球首个权威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植根于天府新区近三年来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广泛吸收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世界先进城市的远景发展共识。这一研究成果是对公园城市理论的深化阐释,是公园城市工作的度量标尺,是公园城市推广的框架基础。
人类城市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史,也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世界城市的接续发展将迈向哪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或将成为破解时代命题的“中国方案”。
“作为全球首个权威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将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理解公园城市内涵,有利于公园城市具体工作系统化开展,有利于在实践中凝聚更多共识,对理念推广及其他城市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表示。
从绿水青山到“人城境业”高度融合,图为成都高新区交子公园。
未来已来 向美好生活迈进
“窗含西岭千秋雪”“峨峨雪色涉苍龙”……虽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这一幅幅蜀山雪景,却一直与成都为伴,让“坐城观山”成为成都一张新的名片。碧水蓝天,这是城市环境日渐向好的佐证,也是公园城市最为需要的背景。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大邑
“公园城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是高端要素配置中心、创新策源地和先进文化引领者。”
近三年时间里,在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中,成都逐渐找到答案: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造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演绎着绿色与发展之间的价值转换。
“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这句话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屡被提及,一句话道明了一座城市规划、建设的初心。为何公园城市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为公园城市建设坚守着城市的初心——让生活更美好。
从绿水青山到“人城境业”高度融合,图为航拍成都简阳市。
一组数据能够说明公园城市建设为人民带来的福祉:截至2020年5月,成都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93%;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等6大公园场景,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120余个,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香香巷等网红打卡点位380余个;规划建设14个TOD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41公里,新开工“8类 18项”公服设施项目2199个,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面向未来,成都努力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开放创新文化”相协调的公园城市发展动能。(诸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