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 雅安 > 文化·旅游·康健 > 正文


折射元代建筑魅力 镌刻文明前行足迹

——探访“国保”单位芦山青龙寺大殿

来源:雅安日报    时间:2019-12-01 09:35:01    编辑:车中其



青龙寺
 
  位于芦山县龙门镇的青龙寺曾是一个大寺,现仅存一座大殿。即便如此,凭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装饰,青龙寺大殿成为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大殿矗立芦山县青龙场700多年,以“国保”的身姿,无声诉说着它的“龙腾”岁月。

  探寻百年过往,触摸历史烟云。近日,记者走进青龙寺大殿,探寻青龙寺的前世今生。

  青龙寺大殿

  特色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驱车来到龙门古镇,只见林立的房屋远处,一棵高大的桢楠树,古木参天林荫道间,萦绕着清幽的泥土和山林气息。

  远远望去,桢楠树处,便是青龙寺大殿。

  寺庙的前门有一漆黑的木门,木门上用蓝色字体写着“青龙寺大殿”五个大字,房屋右侧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大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6月立”的字样。

  古朴的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显得宁静清幽,超凡脱尘。

  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桢楠树,后面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

  青龙寺大殿,就在眼前。

  大殿坐西向东,歇山式抬梁木结构斗拱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均为14.95米,通高8.8米,建筑面积234.09平方米。

  拾级而上,到达正殿。大殿正中,有三幅精美的壁画。

  前檐明间补间铺作三朵,中心一朵为溜金至中金檩,再接一挑斡至脊檩;两侧斗拱出五铺作斜拱。次间补间铺作为一朵,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为五铺作斗拱。后檐柱上,斗拱简约,均以蜀柱替代栌斗承托正心檩,用挑枋实现出檐。屋面举折平缓,角有虾须椽。内柱直径56厘米,素面覆盆式柱础,素面须弥座石台基,垂带踏道。

  据《雅安地区自然地理志》中记载,青龙寺大殿梁上有墨书题记“XXX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青龙寺大殿前面原有文昌宫、钟鼓楼、厢房和大殿等建筑,现仅存大殿;现存的门枕石鼓两个,上刻“大元至正九年(1349年)”等字。殿上屋瓦的凸面戳印或刻划有“至元一年(1264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壬辰”“至正十三年(1353年)”等年号。

  据考证,从梁上“癸亥”干支纪年推算,青龙寺应该建于“大元至治三年(1323年)”,历代曾不断维修。

  “我们根据铭记和建筑特点,可以确定,青龙寺大殿当为元代建筑。”芦山县博物馆馆长肖永耀说。

  在所记载的时间中,专家们发现一处疑问,至元一年(1264年)是青龙寺大殿中出现的最早时间,而寺庙中出现的建造时间为至治三年(1323年),前后相差近六十年。这是什么原因呢?

  “也许是青龙寺的修建时间有些久吧。”肖永耀推测。

  “四川省共有七个元代建筑遗存,芦山就有平襄楼和青龙寺大殿,而青龙寺大殿是省内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元代建筑。”肖永耀说。

  同很多享有盛誉的古建筑一样,青龙寺大殿厚重的历史背景并不是每个游客都能认真了解并领悟的。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典籍,仍待“阅读者”开启。

  青龙寺大殿建筑凝重朴实,结构灵活,用材随宜,不分材等,体现着四川地区古建筑风格的地方特色。

  在建筑规模上,青龙寺给人以庭院深深、殿宇重重的大规模建筑群感觉,具有小体量、大规模的布局特点。在建筑艺术方面,追求简而不繁,精而不俗,尤其对门楼的设计独具匠心,无论显眼的位置,还是隐蔽的角落,都处理得巧妙得当,精细大方。虽经明、清历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时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筑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实物,199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2008年地震前,青龙寺大殿位于乡政府和小学之间,震后,学校和乡政府另选址重建,让青龙寺大殿更显大气。”肖永耀说,经“5·12”大地震灾后重建,青龙寺大殿成为龙门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一重要景点。

  屋檐斗拱

  诠释古建筑之精美

  静静地漫步在寺院里,看着寺院里那些凝固的艺术,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青龙寺大殿,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点点滴滴透露出先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探索。

  大殿建造精湛,尤其斗拱堪称宏大。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主要的环节,它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承托木梁,在外支撑屋檐。一攒斗拱由几层横向伸出的臂——“拱”,还有梯形的垫木——“斗”构成,故名“斗拱”。它的作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或间接地转到柱上,是较大的建筑物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随着斗拱的发展,逐渐消弱了结构的功能而增加了装饰的分量,但它独特的魅力却始终如一。

  青龙寺大殿经历700多年岁月洗礼,斗拱依然支撑在屋檐之下,看上去饱经风霜,但外形却一如既往地精致漂亮,雕刻之功无与伦比,仿佛是浑然天成,处处展现出精妙的建筑风格。

  斗拱是历史的符号,可以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标志物。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据有关史料,斗拱的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汉代普遍使用,唐代发展至完美阶段。元代的斗拱比例尚大,昂尾挑起,尚保持其杠杆作用,斗拱的高度约合柱高的四分之一。元代斗拱既有传递荷载的作用,又富装饰效果,是结构型向艺术型的过渡时期。明清时斗拱已经变成装饰性极强的构件,斗拱的高度约合柱高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装饰作用居多。

  “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肖永耀告诉记者,当它在芦山县龙门镇盛开、大放异彩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将他们精益求精的性格也融入了刀尖、木榫之中。

  在过去700年间屡历兴废,饱经风雨沧桑,青龙寺自有一种淡定悠远的气质。

  如果要说青龙寺和“龙”有何关联,在大殿正中的平台上,记者找到了答案。只见这里还留存着一截香炉的底座和一个圆盘,上面雕刻着云彩和龙,虽然部分已经损坏,仍然可见雕龙的精美。

  立于青龙寺大殿内,看着残存的石块上精美的雕刻,让人不禁想象起当年青龙寺众龙腾飞的景象。

  文旅融合

  保护利用任重道远

  在芦山县秀丽的群山间,青龙场的名号已经叫响了不知多少年。

  青龙场发展传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遗存,散发出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今,场镇上新建的龙门古镇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

  青龙寺作为古镇地标性建筑,见证了青龙场当年的车水马龙和盛世繁华。如今,这座大殿依然静默地屹立于场镇内,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伴随龙门古镇的兴起,青龙寺也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青龙寺既是一座庙、一处景,更是一段历史。

  现今,青龙寺大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每天都有固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加之属于龙门古镇旅游景区一部分,寺庙平时都是开放的,村民和外地游客可以到寺庙里游玩,参观元代建筑。日常的开放让这座百年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更多人能了解这座古寺庙的前世今生。

  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光影,是人们感知过去的桥梁。

  近年来,芦山县将文化和旅游发展摆在了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推进。樊敏碑、平襄楼、青龙寺……这些“国保”单位,正成为扩大县域知名度、影响力当仁不让的“明星”,也将成为芦山县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们将针对文物本身的特性特点,加大对其文化内涵、尤其是旅游属性的挖掘力度,同时与各级政府一道,努力使芦山‘国保’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力争成为雅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肖光耀说。(石雨川)
 

‖ 推荐专题

微信扫码
网页右上角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