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让通航产业“飞起来”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19-11-16 09:42:32 编辑:谢川霞 点击:
  我省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以来,突破三大难题——
 
  哪里飞?
 
  第二批试点空域启用,试验田变得更大,功效也将进一步放大
 
  怎么飞?
 
  “四川探索”选择目前国际通行的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新模式”
 
  怎么管?
 
  专门成立的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有效降低飞行安全风险
 
 
  2017年12月,我省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省。按要求,我省要集中两年时间,探索构建低空空域运行管理与服务保障新模式,为国家加快推进空域管理改革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两年试点期将满,这项“四川探索”收获了什么?11月15日,四川省第二批低空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在自贡凤鸣通用机场正式启用开飞。当天,记者在自贡专访了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省低空办主任雷开平。
 
  创新探索突破三大难题:
 
  哪里飞?怎么飞?怎么管?
 
  我省开展试点近两年,特别是去年底成功实现新机制下的安全首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近一年来,已有多个中央部委和兄弟省市来川调研。
 
  “从1到2,第二批试点让‘四川探索’更进一步。”在雷开平看来,我省试点要满足通航用户飞得出去、飞得高效的迫切需求,让通航飞行更灵活、更便捷、更通畅,通航产业才能真正“飞起来”。
 
  “四川探索”突破了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通航飞机在哪里飞?试点刚启动时,很多一线推进人员也没底。最终,军地民三方携手,成立专门的管理和运行机构,改变了以往空域使用一事一议管理模式,提高了综合效能。“去年首批空域划定,并实现新机制下首飞,让中国通航有了第一片自由飞行的试验田。”雷开平说,第二批试点空域启用,试验田变得更大,功效也将进一步放大。
 
  第二个难题是怎么飞。雷开平说,以往通航飞机飞行类似大型民航客机,是“管制指挥模式”,更多靠地面调度。同一空域同一时段只能有一架飞机飞行。同时,大量空管人员也增加了运营成本。“四川探索”选择目前国际通行的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新模式”,极大提升了低空空域资源利用率,“如同汽车一样,上路自由、责任自担。”
 
  我省还出台低空空域协同管理与使用规定,极大简化了报批流程——在协同管理空域内的飞行活动无需审批,飞行前1小时提前通过电话、网络、传真等任一种方式向中心报备即可。
 
  第三个难题是怎么管。“安全很重要。”雷开平说,我省首先从制度上明确军队、地方政府、民航部门和低空用户在空防安全、公共安全和飞行安全方面的职责,建立违法违规飞行联合查处机制。还利用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起“空地一体、军地联动”联合监管平台。更重要的是,专门成立的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在为低空用户提供飞行情报、气象信息和空中交通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外,更是军地民三方联合共建的监督平台,有效降低了飞行安全风险。
 
  “挤牙膏”式的空域划定
 
  难以快速助推产业发展
 
  显著成效的背后,是更多的挑战。雷开平说,好在有部队、民航、空管等多方鼎力支持,携手共进。
 
  但困难依旧巨大。“从首批试点空域到第二批,这一小步我们也走了近一年。”在他看来,经济带动力强的通航产业被各地寄予厚望,但目前类似“挤牙膏”式的空域划定,难以满足快速助推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对通航产业发展,各方认识也需要更客观理性。雷开平认为,通航产业发展需要耐心,哪些应用场景最具价值,值得多方探索。和家庭出行工具从自行车普及升级为汽车普及一样,最低上百万一辆的通航飞机日益普及也指日可待,“美国硅谷通航飞机排队起飞通勤的场景,在全球也十分常见。”
 
  “通过改革推进通航飞行普及,是满足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雷开平说,运输、运动、旅游等面向普通大众的消费飞行将有很大潜力。
 
  对我省而言,两年试点期满后仍需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和内容。“用的人更多,飞行器、飞行的成本才会降得更快,更利于产业发展。”目前,虽然在试点空域内,各通航用户实现了基于目视自主飞行的融合飞行,但试点空域与其它空域之间仍然是相互隔离的,后期的拓展难度也更大。
 
  尽快总结完善这两年“四川探索”产生的经验,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试点成果,力争使“四川经验”上升到国家空域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层面,将是下一步工作重点。“四川的试点,自增压力,选在空域最繁忙的成都平原经济区,也是为下一步的复制推广提供最大可能。”雷开平说。(朱雪黎 唐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