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非遗传承人杨昌芹:让传统竹编工艺成为脱贫手艺

  一年前,杨昌芹穿着苗族服饰,手持竹编杯套,走上2018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那时,她从容自信地向所有人介绍着赤水竹编工艺和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会后,在人民大会堂前,她展开一副全手工制作的竹丝画,“铭记初心,走进新时代”,九个大字,历久弥新。

  一年后,又是全国两会时,同样穿着民族服饰,带着大大小小的竹编工艺品,杨昌芹想说的故事有了新内容。

  如今,杨昌芹创立的竹艺公司,已经由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年营业额有400多万元,带动周边几十名农户脱贫致富。“ “当不当得好全国人大代表,关键在于能不能为人民代言。”杨昌芹坦言,她既要继续带领群众致富,也要把乡亲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见反映好,“当好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带着竹编上两会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走进杨昌芹驻地房间,大大小小的竹编制品随处可见。手提包、茶具、工具篓、竹编画等等,琳琅满目,就连她右手腕上的镯子也是竹篾编制的,“我有责任将这门技艺展示给更多人”。

  杨昌芹觉得,自己和竹编的缘分是从小就开始的。在她的家乡,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苗寨人家家中用竹篾编制生活用品的传统由来已久,幼时,她看着村里老人在上下翻转间,将一根根竹子编制成竹器,一看就是半天。

  2007年,刚17岁的杨昌芹作为印江民族职业学校的学生代表之一,被派到赤水市跟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竹编工艺,“刚一接触,就着迷了”。之后,在家人的反对中,杨昌芹放弃幼儿园的工作机会,留下来继续跟随陈文兰学习平面竹编技艺。

  “天分高,肯钻研。”这是陈文兰对这位爱徒的评价。2012年,杨昌芹在原有平面竹编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她设计的“竹编茶壶”等系列产品,《竹编熊猫》、《大肚佛》两部立体竹编作品被国际竹藤中心、贵州省文学艺术联合会永久收藏。2015年,杨昌芹当选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杨昌芹看来,很多非遗文化曲高和寡,不接地气。但其实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而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她开始带领乡亲们一道加工、销售竹编工艺品。

  “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牵起手来,发展赤水的竹编工艺”,谈及公司的名字,杨昌芹解释道。

  助力乡村发展

  “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


  一个竹编杯套,需要经过20多道手工加工制作,通过培训,手拿锄头的农民能够编制这样一个工艺品,一个竹编套可以获得100元的收益。

  见微知著, 一根小竹篾,就这样撬动了当地脱贫致富的翘板。

  在杨昌芹的竹艺公司,超过80%的员工股都是当地留守妇女。这份工作,不需要她们坐班,把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带到家里完成,工作时间完全由自己调控。

  同时,杨昌芹还义务开展培训,吸引了近千名贫困群众先后参加。

  “其实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在做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在杨昌芹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这门手艺,既能实现自己的脱贫致富,还能将其传承,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也是由于自身的经历,长久以来,杨昌芹关注乡村振兴,聚焦非遗技艺的传承。目前,很多非遗文化出现的后继无人困境,对此,她建议,国家应该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面下更大功夫,“现在的非遗人不仅应懂技艺,更应该成为能设计、会创新、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杨昌芹也有信心,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非遗文化的“春天”到了。在她看来,非遗文化的耕植土壤在基层,地方应该出台因地制宜的扶持措施。就她个人而言,也将继续传承和发展好竹编工艺,尝试竹编工艺和民宿、培训体验基地等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群众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
 

新闻资讯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焦点访谈

更多